所在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人物 > 正文

梁泽江:辨声观色 秒接断纱

(原标题: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梁泽江——辨声观色 秒接断纱)

伸手,拉线,挽结,捻平……一连串指尖动作间不容瞬,一根断纱便接好弹回轨道,而咔嚓作响的针织机纱线穿梭,舞动如常,浑若无事发生一般。“3秒接断纱!”梁泽江走到纺织机旁,低头间已将断纱接好,手指轻扣如弹琴。

织布是个细心活,一匹50米长的纱布,若有5个以上无法修补疵点,整条布就得废掉。纬编工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断纱、错纱、脱布、脱线、爆孔、漏针、花针等问题,果断处置,或者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布匹质量。梁泽江在工友中脱颖而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听二看三摸,瞬间发现问题,快速妙手“排雷”。

找花针,最考验纬编工技术水平。广东佛山市东成立亿纺织有限公司有9座纺织车间,每间排列着30多台圆形纺织机,机轮轰鸣运转,不时扬起一丝絮尘……每台机器装着3000支密密麻麻的金属织针,穿插连接200根细若发丝的纱线,前后左右勾连,令人眼花缭乱。天长日久,这些紧密排列、上下起伏的小织针容易变形,出现花针,从源头上影响布匹质量。

一般纬编工最怕处理花针,找出毛病尚且不易,处置起来更是耗时费力,最快也得花十几分钟。梁泽江是找花针高手。他在车间来回察看,注视着身边机器的“一举一动”,听到响声异常,马上能准确判断问题所在,然后俯身拆开盖棱角,找针路,抽花针,装新针,“三下五除二”,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记者看看手机时间,前后总共不到3分钟。

接断纱、找色差,也非易事。生产不同布匹,原料、结构、工艺、颜色、厚薄、软硬等均不相同,纬编工稍不留神,一些细微差异、疵点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过。一旦布匹成型,损失就难以挽回。梁泽江摸索出一套检查技巧:只要路过织布机,瞅一眼,摸一下,就能察觉纱线粗细、布匹色差、布纹疵点。3秒接好断纱、1分半钟找出色差,这些都是他创下的最快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对于针织企业而言,织布技术决定产品质量。每年生产旺季,一个车间每天生产7吨布。按1吨布约含40条50米长布计算,一个车间每天相当于生产1.4万米布。梁泽江自己负责管理4台织布机,一天产量高达1.5吨,铺于地面有3000米长。从长达3000米布中,检查、发现、修复全部疵点,他只需要5分钟。

梁泽江现在是车间领班,研究改进工艺、提高技术之余,还带出40多名徒弟,其中30多名当上了质量标兵、技术能手。如今,产业转型升级,公司增加了多功能性、高附加值原材料的应用,纱更细、布更薄、色更多,“倒逼”梁泽江和工友们不断学习,知识更新,提升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他所负责的生产车间,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甘于寂寞,却不甘于平庸。”这是许多人对梁泽江的评价。

18年前,17岁的重庆小伙子梁泽江来到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进入针织厂当学徒,学习针织大圆机的操作及维修。他善于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技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线小工成长为核心技术骨干,凭借高度责任心将针织技术发挥到极致。2014年、2017年,他先后荣获“广东省技术能手”“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今年7月,他被佛山市命名为第二届“大城工匠”。

针织工作看似简单,却是“大活”。针织机上一支针一根线,直接关系布匹成品质量。一个合格的纬编工,要有日积月累的过硬技术,还要有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的责任意识。“提高针织技能,没有捷径,只能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梁泽江略带腼腆地说:“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锲而不舍地提高技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记者 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