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励,更要自励

为鼓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党中央接连出台系列举措,营造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令,干事创业激情高涨。然而,也有部分党员干部无动于衷,依旧迈着慢腾腾的步伐,甚至原地兜圈。诚然,外部环境是干事成事的重要因素,但要让这份热忱生生不息,真正做到接续奋斗,还得要自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

自助者,天助之,人亦助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同时作用的结果。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等,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外部条件;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等,则是与之相应的内部条件,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关键因素。外部条件不可或缺,但无论外力如何强大、条件多么优越,如果没有内部因素与之结合,转化成内生动力,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2017年,全国共有4.16万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被问责。今年上半年,仅天津一地,就查处不作为不担当问题1017起,处理1404人。在党中央不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的大背景下,这些数字格外刺眼。相当一部分不作为、慢作为的党员干部仍习惯于把工作动力不足、成效不彰,归咎于外部条件不佳。有的觉得改革时机不成熟,既然“东风不来”,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有的认为工作推进不下去是因为群众觉悟不高、素质欠缺,一心回避矛盾,把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因地制宜想办法,而是张口闭口要求上级出台细则好“照葫芦画瓢”;还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羡慕其他地区底子厚、条件好,埋怨自己的平台小、机会少。这些干部沉浸于自怨自艾、牢骚抱怨,却看不到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壮美蓝图正激励全党上下勠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看不到广大党员干部紧跟党中央步伐,奋勇争先、百舸争流的氛围越来越浓。在高歌前进的时代洪流中,任何为逃避责任、无所作为所找的理由,都不过是苍白无力的借口,只能暴露出精神懈怠、思想懒惰、不思进取等深层次内因,无法被认同,更不可能被纵容。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作为。今年“七一”前夕,党中央追授的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勇担当、善作为、敢啃硬骨头的典范。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晴隆,土地沙化、只产石头不长庄稼,原县委书记姜仕坤以坚忍不拔的劲头,探索出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晴隆模式”,带领12万人实现脱贫;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原副总经理张进,12年间带领一个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发展成为具有7大产业群的科技集团……哪怕荆棘载途,无畏亦无惧。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面临多少艰难困苦,他们始终以革命者和奋斗者的姿态,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这是感天动地、催人奋进的榜样之光,更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以“无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以杀出一道血路的闯劲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百折不挠、矢志奋斗,实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光荣与梦想。(胡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