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王连山:他是这样的人

王连山同志生前留下的学习笔记和办案文字资料。记者 庞剑 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蓟州区采访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公务员王连山先进事迹的日子里,记者更真切地感悟到这句话的深刻意蕴。一个人的名字没有随其肉体的逝去而被人们淡忘,而是活在人们的追思与怀念中,这个人定是拥有高尚的灵魂,并持久地释放生命的光华,比如,王连山。

《今晚报》刊发的长篇通讯《本色》记述了王连山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对事业忘我付出的担当精神和敢于动真碰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职业操守,人们对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的敬意油然而生。

与王连山共事多年的蓟州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原副主任张跃敏说,连山是那种走上大街就淹没在人堆儿里的人,朴素而低调。但在蓟州区人民检察院,他又是一个谁都关注的人,因为一有大案要案,大家就会想到他。印象中,他在反贪局22年,就没有他拿不下的案子。但是你看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奖励,因为很多次评功评奖,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其他人。有一年评功,反贪局已经把为他记功的表格递到了院里,他硬是请求拿下自己,说是年轻人付出更多,应给年轻人更多鼓励。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躲,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蓟州区纪委监委信访室副主任张俊说,王连山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儿,但他在反贪局办了200多起案件,却是“零投诉”。有件事更让张俊惊讶,他的一位战友的父亲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还判了刑。王连山走后,这位战友说很敬重王连山的为人,因为整个案件的调查都实事求是,而且始终给予他父亲应有的尊重。

在王连山生前联系的工作点蓟州区出头岭镇,该镇纪委书记苗淑民说,出头岭镇是蓟州区的“边疆”,地处偏远,“我们遇到业务上的问题找王连山,他从不推辞,有时候撂下电话就往这里赶。这些日子,连山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好几次研究案子,不自觉地就打他的电话……可我们再也不能听他讲案子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求必应,不辞劳苦,毫无怨言。

王连山的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伤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的妻子说:“我对他的照料太少了,每次回家,他也总是疲惫不堪的样子,常常是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每当我因工作忙不能照顾他而自责时,他总是劝我,儿子都工作了,我也不用你伺候。等咱们都退休了,在一起的日子长着呢。我怎么也没想到,相守的日子再也盼不来了!”

与记者所熟悉的纪检监察干部一样,王连山是一个不按点儿回家的人。不是他不顾家,而是一忙起来就顾不了。遏增量、去存量,不停歇、再出发,使命之重大,必须只争朝夕。一句“永远在路上”,可以概括王连山们工作的全部状态。

王连山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现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他说:“真正了解爸爸,竟然是在他去世之后。他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事的是那么光荣的工作,却从不在家里提起。记忆中,爸爸对我严格得近乎苛刻,爸爸总说,男人是需要摔打的。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我以为爸爸能帮我一把,毕竟他在蓟州区认识那么多人,打个招呼总会方便些。可他告诉我,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我入职后,他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只要回家,总会跟我讨论一些问题,关心我工作是否顺利,教我与人相处的原则。我感觉我们不仅是父子,还是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小伙子说着说着,哽咽难语。

王连山的妻子说,“儿子爱唱歌,唱得最好的一首歌是《老爸》。这些日子,他不唱了,只是一遍遍地放着曲子。每次听到这个旋律,我就知道他在想他爸爸了。”

王连山牺牲之前的春节,原本商定一家三口回河北唐县去探望王连山年迈的父亲。他的儿子正好值班,想请假,被王连山阻止,他对儿子说:你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节日值班就请假,不应该,等春节后咱们再回家看爷爷吧。大年三十,王连山打电话给老父亲拜年时他一再赔罪,说等节后再回去看望。没承想,这一等就再也等不来了。王连山的葬礼之后,老父亲问从天津回到家里的二儿子:“你大哥是不是出事了?你们就别再瞒我了,他好几天都没来电话了。”二儿子只好讲了事情的原委。老父亲听罢,两眼垂泪,沉默许久,叹道:“我没白养他。”

家国情怀,国就是家。大义大爱,许党许国。从消防战士、人民检察官,到纪检监察干部,48岁的王连山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留给人们的是永远在路上的背影……(记者 杨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