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廉政文化 消除码头

摘要:曾经的天津,码头文化不绝、圈子文化滋生、好人主义盛行、特权思想作祟……现在,这些污染天津的腐朽、落后思想逐渐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清廉、清明、清正的廉洁文化晕染着津沽大地。

光明网刊文截图

“原以为,党员干部为买房假离婚是节省费用,可以理解的‘权宜之计’。看了节目才知道,这是违反党纪的行为。”一名乘坐地铁的年轻乘客说道。

这名乘客提到的“节目”,就是天津全面从严治党电视专栏“廉政观察”精心打造的“廉政小课堂”栏目。

类似“廉政小课堂”的政治文化、廉洁文化、警示文化类主题公益宣传微视频,在天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公共视频终端叠加呈现。

曾经的天津,码头文化不绝、圈子文化滋生、好人主义盛行、特权思想作祟……现在,这些污染天津的腐朽、落后思想逐渐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清廉、清明、清正的廉洁文化晕染着津沽大地。

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

千年古镇杨柳青吸引着大量游客,古镇核心景区具有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石家大院,就在这大院内坐落着“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馆”。

“这里的几个房间,曾是原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的办公地点,但是他们却很少在这里办公,而是擅离职守,长年住在位于天津老城厢的公馆内醉生梦死。”

“当年,刘、张二人手中的权力达到什么地步?他们只需要一张手写的白条就能动用数以亿元计的公款,后来据统计他们挪用贪污的钱,按当时的购买力可以购买11架米格战斗机。”

在解说员的介绍下,观众无不被这段历史所震惊。

记者了解到,天津针对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好人主义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拆码头、铲山头、破圈子,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部‘活教材’,不仅要推动警示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分层分类分区分时开展教育,还要上升到文化层面,确保入脑入心。”天津市警示教育中心主任余坤明说。

据介绍,2019年,天津市各区、市级机关、市属国企等单位累计召开警示教育会1300余场、处分决定宣布会2300余场、专题民主生活会或反思剖析会1700余场。近年来,天津始终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问题不断被揭露,弊病一一被曝光,遭受破坏的政治生态给天津造成严重“内伤”,成为这座城市难以容忍之痛。

“让廉政文化劲吹津沽大地,这样才能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积累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天津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安长海说。

家门口的廉政文化

打开《我的家风故事》读本,一篇《爷爷的账本》吸引读者:“爷爷临终前,把全家叫到床前,让父亲从房梁上取下三大包账本说,这是他当会计时的账本,无论多少年后查账,里面也是清清楚楚的。记住,要踏实做事,清白做人,公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爷爷的遗训也从此成了我们的家训,深深刻在几代人的脑海中……”这是天津市河北区文化馆张桂丽的作品。

走进天津市和平区兆丰路社区,偶遇社区志愿者穆瑞霞,她说:“过去,楼门前满处都是小广告,牛皮癣似的。现在,廉洁警句、漫画、彩图贴上楼门,覆盖了小广告,看着又提神儿又爽快。我过去寻思着,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国家大事,都是党和政府的事,政治生态好了,百姓当然受益,但跟我们老百姓的关系不是太大。可现在不这么看了,自打参加区里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是真开脑洞,就琢磨着,这事儿还真跟咱老百姓有直接关系,就说家风,那可是太直接了,我们做家长的,先得教孩子做个正直的人、为百姓做实事的人。”

“和平区兆丰路社区有3014户居民、8724人,党员178名,多半是退休人员,这些‘不拿工资的公务员’都是社区的财富。”和平区兆丰路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英说,“社区按居民的兴趣爱好,建了18个廉洁文化创建小组,涵盖戏剧、音乐、阅读、舞蹈、书法、美术、音乐方方面面,把文化创建贯穿在生活的日常。”

天津市河北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近年查处案件深入分析中,发现部分案件存在家风不正、亲情观畸形问题。为促进全区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先后通过举办‘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梁启超家风展、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制发争创廉洁家庭倡议书、撰写廉洁家规家训、在网站和公众号开辟家风建设专栏等方式,发挥家风建设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

采访中发现,天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广泛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先后形成“一区一品一特色”“家风大家谈”“家风传清风”“海河话廉”等文化阵地和活动品牌。一列列地铁、一座座公园、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楼门……清廉元素在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廉洁行为日益成为党员群众的自觉遵循,廉洁文化正在重塑这个城市的“政治面貌”。

天津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萌介绍:“天津市融合运用各类公益资源,在全市公共平台视频终端开展主题公益宣传,通过长期培育、持续建设、深入涵养,持续提升‘软环境’的‘硬效果’”。

“津味”的廉政文化

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提起天津“吃三绝”,许多人耳熟能详,其实,天津还有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艺三绝”——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风筝魏。这些群众最认同、地域最鲜明、传承最久远的文化基因,更深入天津百姓的心。

“我从7岁开始学做风筝,到现在做了50年了,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扎骨架最为关键,就好像人的灵魂和根基。”“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介绍,骨架不扎实,风筝就飞不起来;即使侥幸飞起来,也一定会摔下来。

走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城里街区,“津味”浓郁。津门绝活“风筝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开区纪委监委在此拍摄微视频《风筝》。“扎牢根基、规矩做事,才能行得更远、飞得更高!”据介绍,这段1分58秒的视频,借助天津市纪委监委新媒体【廉韵津沽•微视频展播】传播,给广大党员群众带来不一样的启迪和思考。

蕴含天津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还有杨柳青年画、东丽大郑剪纸等。手工艺人灵巧的剪裁,生动地把“党旗”“火炬”“思想之塔”“重整行装再出发”等意蕴,在小小剪纸上逐一体现,政治与艺术的结合,焕发出极具吸引人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天津广泛组织演讲比赛、书画征集、文艺晚会、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化创建的时代性、地域性、亲民性、艺术性相统一。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教授一直从事法学史研究和教学,他认为:“廉政的形成分三步走:严打——不敢贪,制度——不能贪,文化——不想贪。”“不想贪”的文化正在形成。(刘茜 陈建强 梁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