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读史 > 红色记忆 > 正文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筑声剑影楼”中寻救国策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图为李大钊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从河北永平府立中学堂毕业后来到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李大钊之孙李建生告诉记者,当时李大钊面临三个选择,分别是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北洋军医学堂、长芦银行专修所,三所学校都在天津。经过一番权衡,李大钊不想当医生,对个人发财也没兴趣,所以选择了学习法律、经济和政治的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意在“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位于天津新开河畔(今志成道33号),是中国最早的政法学校。在此求学六年,李大钊除了打下扎实的学识基础之外,更经常参加政治活动,主持编译书籍,创办刊物,发表过很多政论诗文。1912年起,他参加了学校同学组织的“北洋法政学会”,被选为编辑部长,以笔作刀枪,投入救国救民的舆论阵地。

李建生说,李大钊学过武术,把自己的宿舍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筑声”典出战国时燕国义士高渐离在易水河畔,用击筑发出悲壮声乐为将要行刺秦王的荆轲饯行,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当时壮怀激烈、慷慨悲歌的斗志。

1913年,李大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留学。再回到天津,已是1917年,他受邀在东马路青年会礼堂以“大亚细亚主义”为题做了一次讲演。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刘清扬曾在回忆录中谈到,那次讲演由天津青年组织的爱国讲演会主办,第一个被邀请的人就是李大钊,当时听众拥挤异常,楼上楼下都无插足之余地。

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李大钊、陈独秀、张申府一起创办《新青年》杂志。1918年7月,李大钊写下《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发表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文章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

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应天津青年进步组织觉悟社邀请来津,在基督教维斯理堂(今和平区滨江商厦所在地)做《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的讲演。他告诫在场的年轻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必须坚持到底……一要不承认一切卖国条约和密约,二要实行民族独立自决,三要打倒卖国贼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人。”

《李大钊传》提到,当天下午,李大钊被周恩来、邓颖超等请到觉悟社办公地点──草厂庵天津学联办公室,与觉悟社成员进行了座谈。他对觉悟社的性质表示满意,对于打破封建隔阂、男女联合组织尤为赞许,对于出版不定期宣传刊物给予了很大鼓励。他向社员讲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大家受到很大启发。

当年觉悟社成员谌小岑在《李大钊先生与“觉悟社”》一文记录里李大钊的音容笑貌:“使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李大钊那种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在他身上没有半点骄矜之气,讲话时总是用勉励的词句。”

李大钊对天津党团组织的建设十分关注,在他的亲自指导下,1919年9月,天津革命团体组织──新生社在今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成立。1920年,以新生社为基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后来成为天津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基础。这一时期,天津的进步青年也经常去北京向李大钊请教。

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旗手和领军人,也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1920年年初,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被捕,被囚禁三个月,出狱后仍受军警监视。李大钊化装成赶车人,送陈独秀离开北京,经天津去上海。在去天津的骡车上,两人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自建立党的组织机构。后来陈独秀致信李大钊,征求对党的名称的意见,提出是否叫社会共产党,李大钊坚定地回答:“叫共产党。”这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陈独秀去上海,李大钊在天津稍作停留,到旧俄租界会见了共产国际驻天津的文化联络员鲍立维。

1921年9月,李大钊指导于树德、安体诚在天津恒源纱厂附近开办天津工会补习学校,直接面向天津工人开展革命工作。从1922年下半年起,他先后介绍于树德、安体诚、于方舟、安幸生、江浩等入党,这是天津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4年春,李大钊协助建立了天津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这一年年底,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任书记。李大钊以北方党领导人的身份,直接或间接领导天津的工作,他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作为开展革命运动的最重要阵地。天津的革命运动,与北京的步调往往是一致的。

1926年3月14日,李大钊来天津指导天津地委的工作,并在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这是李大钊最后一次来天津。

李大钊曾经谈道:“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图书馆主任,月薪二百多块大洋,在北京十年间却搬了七次家,都是租房子。冬天他总是一件长棉袍,夏天就穿一件布衫,常以大饼、大葱充饥。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李大钊第二代、第三代亲属的身上,成为家风传承,用行动向后人述说着先辈的优秀品格。

李建生说:“李大钊的子女们都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从未觉得自己的身份特殊,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听从组织安排,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在工作上却时时刻刻不忘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据新华社石家庄4月26日电(记者 任丽颖) 在河北唐山乐亭县,记者随处都可以见到“大钊精神”的痕迹。马路两旁的宣传栏里歌颂着他的事迹、展示着他的图像;在李大钊纪念馆,不同年龄层的市民们利用节假日主动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玩耍时细数当代英雄,李大钊永远是他们最初的选择。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李大钊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在纪念馆内,李大钊的铜像威严肃穆,不时有民众过去献花并默默瞻仰。雕塑下方石台的背面,刻写着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何玉新 任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