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读史 > 红色记忆 > 正文

记抗战老兵郭振江、赵志书

(原标题:跟着党走 一走一辈子——记抗战老兵郭振江、赵志书)

老英雄张富清,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八一建军节之际,记者来到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走访了两位年过九旬,和老英雄张富清般坚守初心、不忘本色的抗战老兵郭振江、赵志书,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

八月的秦皇岛市昌黎县,又到了葡萄飘香的季节。农家小院里,茄子熟得透出紫色的光亮,绿色的豆角一把把地悬挂着……在这里,有两位已到鲐背之年的老人——郭振江和赵志书,他们貌不惊人、衣着朴素,却书写着“张富清式”的感人故事。

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两位老兵跟着党走,一走就是一辈子。

郭振江,1926年出生昌黎县刘台庄镇摩天庄人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赵志书,1927年出生昌黎县刘台庄镇滩南村人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初闻老兵深藏功名的故事

最初得知郭振江老人和赵志书老人的事迹,还是从杂志社一位同事那里。6月下旬,这名同事参加了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北戴河校区举办的委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研讨班。培训期间,班上的临时党支部组织9名代表,专程赴昌黎县探访看望郭振江、赵志书等老党员,感受革命前辈的坚定初心。

郭振江,1926年出生,1944年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赵志书,1927年出生,1944年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入朝作战纪念章……他们胸前佩戴的奖章奖牌,见证军人的荣耀,也诉说着老党员的无尽忠诚。

战争年代,老兵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枪林弹雨中立下战功;和平时期,老兵们解甲归田、尘封功绩,回乡参加建设。从十几岁参加革命,到现在年过九旬,老兵们一辈子跟党走,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既不显摆军功,也没向组织提什么要求。

老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事迹,让参加培训班的全体同志大为感动,也促成了记者的这次专访。

“党给我带来了新生”,“为了党和人民,我不怕死”

时隔近八十年,回忆起自己走上革命的道路,赵志书老人仍然记忆犹新——1943年,冀东党组织委派多名同志到昌黎路南开辟地区、发展党员。时年16岁的他,因耳闻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很快就被地下党的爱国动员所感召,“他们经常找我们这些穷人拉家常,和我们讲‘朱毛红军’的故事,说他们是红军,是共产党,是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讲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中国人不能当亡国奴,应该奋起反抗……”

从地下党对革命道理的宣传中,赵志书明白了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亡国奴,知晓了是在为谁打仗、为什么要打仗。在他的心中,抗日救亡的火种开始生根发芽,向党靠拢的信念逐渐变得坚定。加入游击组,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这条新的人生路上,赵志书“一辈子一直跟着党走”,从未有过动摇。

而对郭振江来说,入党却经历了一番波折。1946年,刚参加八路军两年的他在入党后,却因战乱丢失了党组织关系。说起这事,郭振江至今难以释怀,“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党,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停顿了几秒,他又长叹了一口气,连说了三个“都怪我”,懊悔与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党组织关系一直没能成功找回,但郭振江那颗永远向党的赤诚之心却始终跳动着。他对党的忠诚信仰更加坚定,再次入党的决心也愈发强烈。抗美援朝战争中,郭振江参加了多次战斗,三次立功,于1952年12月在连队正、副指导员的介绍下再次光荣入党。“只有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任务完成得好的人才能入党”,火线入党,让郭振江倍感光荣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失而复得的党员身份更加珍惜,“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跟党走,下辈子还做党的人。”

战争年代,坚定不移跟党走,有时意味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是1945年夏,郭振江所在部队在卢龙县染庄休整时被日军包围,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他所在六班奉命前去阻击敌军,于是在相公庄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激战。“这场战斗中挂花的战士,最后没有一个活下来。”说起牺牲的战友,郭振江忍不住眼含热泪,一度哽咽。当记者问他怕不怕时,郭振江坚定地摇了摇头:“党让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当时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多消灭一个敌人,多为大部队再争取些时间……”

后来在1951年,郭振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了独立工程通讯连的一员。为志愿军通行架设浮桥、维修被敌人炸毁的桥梁……凛冽冬日里,郭振江和战友们冒着敌军的炮火和轰炸,站在刺骨的冰水里,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双腿被冻紫了、剐出血,却依旧咬牙坚持。

“打了多少仗,说不清了。”时隔大半个世纪,烽火岁月的记忆已变得零散、模糊,但两位老兵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弹痕,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也诉说着共产党人的热血忠诚。

“我是党员,我不计较”

1956年因病退役后,从摩天庄村拿起枪、一路跟着党走的郭振江,又回到了摩天庄村当大队书记,这一干就是30多年。成立养老院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划出50亩地作为农业试验场种植小麦、玉米……提起这些当年在当地400多个大队里算得上独一份的成就,郭振江很是骄傲。

“他一心想的都是工作,想着怎样改变摩天庄的面貌,怎样把村民的生活搞上去。忙得整天不着家,连家里挑水都是我去,有时候真是气得都不想给他做饭。”说起老伴,妻子王凤莲的气话中更多地透着骄傲。那时,郭振江家中有四个孩子嗷嗷待哺,王凤莲因要照顾孩子无法上工,一家六口全倚仗郭振江一人的工分,生活之不易可以想见。但再苦再累,郭振江和他的家人都不曾占公家的一分便宜。

队里有找不到工作的,郭振江热心介绍他们去县城厂里做工,但自家孩子却没有一人借上光;有家庭实在困难的,郭振江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却忽略了自家日子其实也过得紧巴巴的……有村民为了表示感谢,拿来一瓢米、一个柳条粪筐或是两双袜子,但再小再不值钱的东西,郭振江都一概拒绝。“你咋装来的给我咋装回去”,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我爸他呀,不会吃喝,不会送礼收礼,清正廉洁得很,这辈子心里想的始终都是要对得起党,要完成好党交付的任务。”在大儿子郭胜勤眼中,父亲无愧于党的培养,是党的好干部。

先党后己,对于这些历经战火硝烟的老党员来说,已成为他们毕生倾力践行的一种信念。现在,郭振江和赵志书每月在当地能领到一千多元的补贴,确实不多,但他们没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我是为了不当亡国奴参加八路军的,又不是为了钱”,在赵志书看来,比起牺牲的战友,他能够活下来,现在又有吃有喝有住,已经非常知足,“再说,一个共产党员哪能为钱计较。就是可惜我现在老喽、不中用了,否则为我们党再做些事该有多好啊。”

采访最后,赵志书动情地唱起了年轻时经常唱的那首歌——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