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有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大意是说,心中有所敬畏,言行不敢放肆,才能养成美好的德行操守。反之,心中无戒惧,就会肆意妄为,招致祸端。

《菜根谭》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纵览历史,不少人因为心无所畏,自掘坟墓将自己葬送。明代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目无纲纪,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最终自缢身亡。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会祸患及身、悔不当初。

君子有大畏。范仲淹为官时,他对百姓、对工作深怀敬畏之心,害怕自己未能尽好职责、白受俸禄而对不起百姓,害怕官吏欺压百姓而使百姓受苦,养成了睡前自省检视的习惯。史料记载,他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成一代贤臣。

祸患常积于忽微。古语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只有敬小畏微,不越雷池一步,不逾规矩半分,才能行稳致远。唐代名相陆贽清廉刚正,但也有官员埋怨他不近人情。唐德宗得知后劝他:“至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陆贽却不以为然,撰文进谏:“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陆贽对事物发展规律何等清醒,“涓流不止”必然发展成“溪壑成灾”。敬畏之心一旦“打个盹”,就有可能演进成“深睡眠”。在一些小事上开个豁口,久而久之,在大事上也会决口,最后将发展成溃败之势。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群众、对待权力,对认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坚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等“十条家规”;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为自己订立的“白天不关门,夜间不开门”的“门规”等,都是对权力的敬畏。正是由于始终心存敬畏,不断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下功夫,才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引领伟大事业蓬勃发展。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党员干部要把敬畏植根心间,涵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与谨慎,让权力不走偏、行为不越界,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罗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