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津廉e语 > 清风时评 > 正文

金秋的收获

似乎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的注意力,往这段历史去。

我一直在想,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如何能在生死关头做出引兵井冈的明智抉择?

我也在想,在面对强敌进攻,党内弥漫着“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动摇观念和悲观情绪时,毛泽东如何能在八角楼的油灯下,透过黑夜,预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高潮?

我还在想,工农红军如何能在井冈山,走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并且走得风生水起,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第一个军官学校、第一个红军造币厂等,井冈山创造了许多第一,这种创新的力量,来自哪里?

这是一段充满希望、蕴含智慧的历史,有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生命中的失败,悲壮而惨烈。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引兵”生命中的“井冈山”,在此绝处逢生、卷土重来。

我想要在这一段历史中寻找一个答案。

毛泽东吸取中国历史的经验,早在1927年6月,他就针对“马日事变”后的形势提出“靠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再次提出“上山”的主张。后来安源张家湾部署秋收起义,赣西农民自卫军指挥王新亚建议毛泽东上井冈山。而9月23日芦溪兵败,痛失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彻底打破退往湘南的计划,才不得已另择他途,退往莲花。直到9月27日在莲花收到江西省委的指示信,说宁冈有党的武装,才使莲花决策成为引兵井冈的起点。

灵感的爆发,并非最后的火花一闪。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平日里注重积累知识、认真坚持调查的结果。到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为什么“是读书成就了毛泽东”,懂得为什么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知识就是力量。到这时,我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我也有所领悟,原来,当大多数人的眼光局限于“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中时,毛泽东却早已把视野投向了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所以才能预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如此诗意的远见让人不得不服。

正是这种高瞻远瞩的全局意识,帮助革命者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准确把握事情的本质,培养敏锐的判断力,保持头脑清醒,遇事决断——穿透黑暗,洞见光明。

我更清醒地看到,井冈山上的红色智慧,不只是一个或几个英雄的智慧,是无处不在的集体创新的智慧。创造的可能性,就在中华古老的文化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创造的基因,就在人民的血液里,一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被激发出来,产生巨大的力量。让旧貌换颜,山河改色。(刘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