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正文

清风 | 一夫得情 千室鸣弦

那些心系百姓,以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的党员干部,他们是群众心里的“主心骨”“顶梁柱”,更是国之栋梁、人民公仆。得之,国之幸,民之幸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当以先辈先进为榜样,厚植为民情怀,树牢公仆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写下“一夫得情,千室鸣弦”,赞扬官员童恢在担任不其县县令时,处处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爱民如子、赏罚分明,士农工商各得其所。长此以往,童恢管辖的不其县内,百姓安居乐业,无人作奸犯科,牢狱连年无一囚犯。

“一夫得情,千室鸣弦”说的就是,从政者体恤民情深得民心,老百姓的日子就自然好过。“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才爱之敬之。古往今来的名臣,皆因心怀百姓而留名千古。

被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的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为拯救无辜,他不畏权势,在任大理寺寺丞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论罪刑轻重却无一人冤诉。被其拯救的囚犯们在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斋戒三日,以颂恩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时,眼见百姓少耕田,食不果腹,便在近郊购置一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供贫困而贤惠的老百姓耕作,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倾尽一生积蓄换一方百姓安定。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一夫得情”者更是比比皆是。“樵夫”廖俊波在政和县任职期间,4年跑了36万多公里,“不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花费大量精力找“穷根”,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爱在政和”的石碑、“俊波您好”的对联,是对廖俊波心中有民、民在心中的最高褒奖。焦裕禄在带领兰考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同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至善至纯的焦裕禄精神,流芳百世。还有20年荒山秃岭变绿洲的杨善洲、把整个身心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孔繁森……一个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党员干部的名字,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人生大舞台上,自始至终都在演绎着“为民”二字。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那些心系百姓,以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的党员干部,他们是群众心里的“主心骨”“顶梁柱”,更是国之栋梁、人民公仆。得之,国之幸,民之幸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当以先辈先进为榜样,厚植为民情怀,树牢公仆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实践证明,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同甘共苦,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赵海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