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正文

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嘉 宾:冯志礼 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

郭宏川 四川省德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傅 逊 山东省威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赵金存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主持人:记者 王鹏志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指出,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要坚持不懈探索强化监督职能,特别是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到位。按照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工作部署,记者近日特邀4位嘉宾结合本职工作,就如何把日常监督做起来做到位谈谈认识体会,供大家交流借鉴。

监督是撬动其他所有工作的杠杆

主持人:请谈谈对“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的理解。

冯志礼:监督是纪委、监委的第一职责,是撬动其他所有工作的杠杆。监督越有力,治党就越有效。把监督作为纪检监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总结,凝结着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纪检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监督全覆盖的网络初步形成,有的地方“网眼”还很大,监督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监督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了监督,纪检监察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我们必须强化监督的思维和意识,让监督见诸日常,做好监督细活。

傅逊:把监督作为首责,是党章和宪法所赋予的。无论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处于首要地位,监督都是首要任务、首要职责。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定位首先向监督聚焦,责任首先向监督压实,力量首先向监督倾斜,在监督上全面从严、全面发力、全面覆盖,确保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不留死角、没有空白。

赵金存:从使命任务看,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和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专责机关,不是“公检法”,不仅要抓大案要案、惩治极少数,还要把监督挺在前面,以零容忍态度抓早抓小、挽救大多数,用纪律管全党治全党、用法律管住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从职责定位看,党章赋予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宪法和监察法赋予监委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首要职责、基本职责。从发挥作用看,只有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才能为执纪问责、调查处置提供基础和依据。

在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监督上下功夫

主持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如何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到位?

冯志礼:突出政治监督,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监督的“重音”。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我们的主业和工作的“重音”就在于政治监督。必须把“两个维护”细化实化为日常监督的具体抓手,坚决防止把讲政治停留在表达、表态上,防止“标签式”“浮萍式”的政治敷衍,通过强化政治纪律,督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打开监督的“窗口”,擦亮监督的“探头”,装上监督的“传感器”,通过拓展监督方式、前移监督关口、培植监督常态,推动监督工作具体化、日常化。补齐监督短板,我们必须跳出惯性思维,在加强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的日常监督上下功夫。抓住“关键少数”,把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贯通起来。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郭宏川:注重从全局、整体上把握,对“树木”与“森林”状况进行精准“画像”,全面掌握情况、摸清底数,做实监督。在实践中,我们把建好用好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活页夹”作为抓手,在做实基础工作的同时,还将派驻机构“近距离”监督反馈的问题、民主生活会的批评意见、群众口碑等情况纳入档案内容,对每个地区政治生态情况和每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进行动态把握,使强化日常监督、研判政治生态更加有理有据。注重从关键、重点上入手,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人群、关键节点,定向出招、精准点穴,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我们认真梳理排查不同地方、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岗位的监督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监督和专项监督,做到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同时,主动列席被监督单位重要会议,经常与“关键少数”谈心谈话,在“零距离”“面对面”的接触中察实情、“捞干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从方式、载体上突破,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开辟监督的新途径。

傅逊:纪检监察监督的本质是政治监督。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强化对“七个有之”等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查处,时时督促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体现在狠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上,并将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职能的首要落脚点。

提高谈话函询质效

主持人: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贯通运用“四种形态”,使监督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有力?

冯志礼:要善用问题线索。加强监督要从问题线索入手,避免无的放矢。这包括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案件查处中发现的问题线索、派驻监督发现的问题线索以及纪委监委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等。线索既可能是问题,也可能是提醒的依据,而提醒就是监督的开始。贯通运用“四种形态”。“四种形态”的前两种都带有监督的性质,“扯袖子”才能防止“戴铐子”,“红脸出汗”是监督,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也是监督。对于轻处分来说,更多体现的是警示功能。同时,也不能弱化后两种形态特别是第四种形态,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惩治这一手绝不能放松,否则监督就失去了保障,监督就是空的、软的,没有威慑力。把准“再监督”的职责定位。监督要聚焦,突出“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当好“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坚决防止“三转”走回头路,“监督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甚至变成为一些问题去“洗白”“背书”。

郭宏川:谈话函询是日常监督、抓早抓小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我们注重提高谈话函询质量,力求“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如果对问题反映不加以辨识,直接“打包”给被反映人,很容易挫伤干部积极性。要把谈话函询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对收到的问题反映进行综合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心里去。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做好谈话函询“后半篇文章”,防止“一谈了之”“一函了之”。有的干部对待组织函询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为此,必须加大函询结果分析研判和抽查核实力度。提高日常监督精准度,必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和派驻机构改革后,我们给派驻纪检监察组安排的“头号任务”,就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醒谈话。各派驻机构对被监督单位逐一开展“健康检查”,梳理分析巡视巡察反馈、信访反映、案件查办、审计监督等方面指出的问题,给出“体检报告”;同时,把驻在部门行业易发多发的问题摆出来,打好“预防针”。

让监督既有刚性力度又有柔性温度

主持人:如何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切实形成监督与接受监督的浓厚氛围和良好习惯?

冯志礼:只有转变理念,扩大监督者、被监督者之间的“交集”,形成更多的共识,才会让监督形成一种氛围,让被监督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作为党员干部来说,要强化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关爱和保护、一种帮助和负责、一种警示和“杀菌”行为,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纪检监察机关要打造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4S店”,帮助干部保持政治生命的健康。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要突破纪委监委找干部谈话就是“有问题、查案子”的固有印象,改变纪检监察干部神秘莫测、居高临下、冰冷生硬的刻板形象,努力探索更多的工作表达方式、追求更好的工作效果。把履行政治机关职责、爱护干部政治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麦田守望者”意识,紧紧围绕“人”下功夫、做文章、出成果,让监督既有刚性力度、又有柔性温度,经常给党员干部作“政治体检”,作“政治保健”,打“政治疫苗”,送“精神沐浴”,在严格的监督和真诚的关爱中体现政治关怀、人文情怀,从而触动党员干部的心灵柔软处,增强对组织的安全感、信任感,真正使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党员干部政治灵魂受到洗礼和救赎的过程。

赵金存:让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必须使监督“长牙”、纪律“带电”,让监督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习惯。加强宣传教育。要优化媒体资源,用好各类载体,坚持主动发声,及时传递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反腐强音,展示纪检监察工作成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强大监督声势。压实“两个责任”。积极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抓好党委主体责任特别是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和指导,强化约谈提醒、督促推动、检查考核,深入开展述责述廉工作,用好责任落实监管平台,认真落实监督责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一方面,坚持标本兼治,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制定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实施方案,落实“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制度,督促发案单位剖析根源、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督工作机制,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推动监督工作始终在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上运行。(记者 王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