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立身成败 在于所染

唐代名臣魏徵在《十渐不克终疏》中指出:“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他认为,即使是兰草与白芷这样的香草,如果整日与又腥又臭的鲍鱼放在一起,也会变得气味难闻。

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问戴不胜:“如果有位楚国大夫想让他儿子学会讲齐国话,是让齐国人教他,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回答:“当然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却对他喋喋不休,即使每天责打他,要求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街巷中住上几年,即使每日责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成语“一傅众咻”的来历,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

社会就是大环境,人处其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染当与否,成败得失皆有不同。舜同贤人许由、伯阳交往,武王与太公望、周公旦亲近,而能王天下;齐桓公重视管仲、鲍叔牙,楚庄王身边有孙叔敖、沈尹蒸,所以能称霸诸侯;夏桀染于小人干辛,殷纣亲近佞臣崇侯、恶来,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

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南北朝时期,官员宋季雅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是出于见贤思齐,想与德高望重的吕僧珍为邻。胡适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沉沦期时,曾写道:“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世人大多都是在以自己为圆心,以朋友为半径的圆中做人处事,形成“三观”。

“脱有一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党员干部一旦乱交“朋友”,良莠不分, 就容易陷入“大染缸”,对鱼游釜中的危险熟视无睹,最后成为居心叵测者的“猎物”。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谈笑有巨贾”,受贿的1132万余元赃款中,90%来自于他的“铁哥们”和“朋友”。贵州省水利厅原厅长黎平,在“朋友”王某的引诱下,时常出入夜总会、KTV等娱乐场所,在声色犬马面前,忘了廉耻,忘了家庭,忘了党纪国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置身什么样的环境,便注定有什么样的结局。

不少落马干部事后忏悔当初“交友不慎”,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污浊之处,必有痞子群集;闲人为友,多半不求上进。“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物如此,人亦如此。谢觉哉同志曾说:“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就随着坏了,所谓‘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广大党员干部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结交干净人、做个干净人。(郝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