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居安念危 操治虑乱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在没有问题的时候想到问题的出现,在没有危险的时候想到危险的降临,善于从最坏处考虑、从最难处准备,这样就会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左传》中记载,鲁国正卿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前,先去请教熟悉礼仪的学者,如果在自己出使期间晋国发生国丧该行使怎样的礼节?大家对此疑惑不解,认为季文子是多此一举。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意即,凡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是古代贤人教导我们的道理。如果事先有所准备但事情并未发生,那没有关系;如果事情发生了而没有事先准备,以致措手不及,就很被动了。所以,凡事多想一步又有什么危害呢?后来,事情竟然真像季文子预料的一样,在他出使晋国期间,晋襄公突然去世,而季文子因为提前做了准备,从容应对,不辱使命。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在没有问题的时候想到问题的出现,在没有危险的时候想到危险的降临,善于从最坏处考虑、从最难处准备,这样就会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对此,古人多有论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获存”“尽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见兔顾犬、亡羊补牢,实乃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基因,也是共产党人应对风险挑战和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在党的七大上,尽管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在阐述“国内形势”时,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赞成有人提出的战后“中国可能变成美国半殖民地”的提法,强调要“准备吃亏”,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困难”。他还一口气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等“十七条困难”。正是因为充分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我们党才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伟大胜利。

越是在取得成绩、赢得胜利的情况下,越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甚至还应想到万一失败之后该如何转败为胜。许多时候,我们宁可备而不用、备而少用,也要把风险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困难预判得全面一点,并做好相应准备。这种不以顺境而麻痹、不因成绩而自满的忧患意识,并非庸人自扰,而是一种清醒和理性。因为安与危、治与乱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安中有危、治中有乱,只有知危图安、未雨绸缪,下好防范风险的先手棋,打好应对挑战的主动仗,方可将风险消弭于未然,将挑战化解于无形。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把困难与风险想先一步、想深一层,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科学统筹、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中有进、行稳致远。(王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