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飞天揽月梦正圆

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无数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月映万川,万川映月。在情感丰富的中国古人眼中,月亮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星球,而是人文意义上的居所,是一个寄托了无限幻想,有着诗情画意,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境。古人认为月中有桂树,住着蟾蜍和玉兔,他们不仅联想出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还赐予了月蟾宫、桂魄等名。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敬慕。

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一轮明月,容纳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憧憬与幻想、沉静与思考,也映照着世间的团圆与离别、欢欣与忧伤,更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共同情感。从《诗经》的“月出皎兮”到曹操的“明明如月”,从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从刘禹锡的“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到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们从月的永恒,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从月的阴晴圆缺,明白了人的悲欢离合古难全;也从月的孤光皎洁,明白了美的境界与善的理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举头和低头之间,我们看到了李太白人在他乡遥望故土的那份渴望和期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着鲜丽圆融的一片金轮,张九龄寄托的是辽阔幽远的情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风雷激荡的刀光剑影中,在社稷江山的盛衰荣辱中,千古明月见证了英雄的悲壮,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份月下思,是中华儿女割舍不断的文化认同,也是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古人对月亮的种种想象,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涵义。2004年1月23日,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启动。此后,嫦娥一号获取全月球三维图像,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首次月背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实施,嫦娥五号将肩负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

飞天揽月,筑梦苍穹。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除月球之外,我国对宇宙的探索正迈向更深远的星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已成功发射,木星、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在规划中。预计到2022年,我国将建成“天宫”空间站,成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和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

天上月圆,人间梦圆。“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更远更深空的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星空无比浩瀚,征途永无止境,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