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纪法广角 > 交流研讨 > 正文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持续鼓励车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图为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高空作业车。

2025中国国际半导体展上,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企业全方位展示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图为参观者在一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阀门零部件展品前交流讨论。

江苏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服务、搭建融资平台等方式,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图为无锡某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基地,工程师在调试人形机器人。 新华社发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求“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围绕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教育长、校务委员李立峰。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记者:谈及抓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一过程中,需要突破哪些堵点卡点?

李立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关键核心要素。回顾历史,科学技术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

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及时运用到产业上,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总的来看,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几个关键堵点: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在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较轻,“出卷人”和“答卷人”缺位,导致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阅卷”时“接不住、用不了”;二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校科研院所目标导向是“重学术、轻转化”,且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蛋糕如何分”的问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不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涉及科技、市场、资金、管理、体制等多元一体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环节断链缺位,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就会呈现出趋同性“拥堵”,科技成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么流于形式、转于误区,要么事倍功半、成本巨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打通上述堵点卡点,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产业,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敏锐捕捉科技创新趋势,自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一是要培育壮大一批能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二是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和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是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支持教师参加产业生产实训、聘请产业兼职教师、校企互派“科技特派员”、联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等,推动科研人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我能做什么”向“产业需要我做什么”转变,形成让企业接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成果。二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三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科技成果转化课程,培养具有专业化、复合型知识背景、高水平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的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领域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领军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中介组织能力建设,建设全国统一技术市场,构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的“债权+股权+资本市场”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分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记者:谈及抓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实现这一目标,应把握哪些工作着力点?

李立峰:传统产业作为经济的基石,承载着大量的就业和稳定的经济产出。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传统产业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江苏为例,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企业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配合,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手段,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制度瓶颈,放开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增长机遇,从而激发市场活力。这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不确定性。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超前布局和长期投入,通过发挥创投资本、金融、耐心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未来产业聚焦的领域大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政府需要通过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要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应用。这需要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传统产业的升级可以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江苏在推动产业协同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园区,实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能够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例如,东部地区可以依托其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利用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和特色农业。同时,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转移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江苏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苏南、苏中、苏北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资源共享。要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是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创新驱动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技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要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产业协同、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记者:谈及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请您结合江苏实践,谈谈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好融合?

李立峰: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这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供了基础和优势。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要求,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待突破、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挑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破解这些难题,亟需通过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才能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融合的基础是搭建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矩阵。当前,江苏牵头建设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省重点实验室149家,在全国首创“省实验室联盟”。这些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要“打头阵”,还需进一步优化平台布局,强化平台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网络。一是努力争取更多国家级平台布局。推动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支持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创平台集智攻关。引导平台瞄准江苏“1650”产业体系进行布局,提供源头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平台高效发展共同体。依托省实验室联盟的协作机制,以及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的建设契机,建立完善各类科创平台的耦合联动和利益分享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以及不同区域平台的高效配置与最优利用。

融合的途径是健全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全面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搭建信息共享、技术评估、交易对接等平台,提升区域中心的示范性、牵引性功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全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5年1月,江苏7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此项改革从部分试点迈入全面开展的新阶段。通过将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成果转化动力,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避免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同时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明确科技计划的重点和方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范围和标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探索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四是持续放大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效应。全面落实《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赋予的“企业化管理”权限,深化企业联创中心、项目经理制、团队控股、拨投结合、合同科研等改革举措,在技术路线选择、人才激励、资金使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同时,依托省产研院统筹布局“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量产”三级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其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向中小企业拓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支持其开展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增强产业链创新配套能力。三是加大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成长为行业标杆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四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记者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