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理论视野 > 正文

理解强国建设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江苏省海安市统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引导企业做优产品、做精业务、做大市场,努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抢占先机。图为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加紧赶制汽车车窗电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指引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境界。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撰著的《强国经济学》一书,以新的视角系统阐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强国理论,总结提炼强国建设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参考。

创新与发展中国理论和当代政治经济学,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本书提出,“创新与发展中国理论和当代政治经济学,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丰富经验,迫切需要形成中国本土的理论创新和中国话语体系创新。书中以中国为观照对象、以时代为观照对象, 立足中国实际,提炼中国经验,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系统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奇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逻辑,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回答了时代之问、理论之问与现实之问,体现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适应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作者认为,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 更要立足中国实践,全面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 努力揭示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背后所蕴含的系统化和规律化学说,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积淀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发展于未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应贯通地把握历史、现在与未来,统合历史之变、把握历史大势,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和巨大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的经验总结,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提升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经济学学说,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中国自己的理论回答国家富强之问,必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化研究阐释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经济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为全球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本书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书中重点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度有机融合的新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提供早期市场支持,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规,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从而引导生产力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正是这样的体制框架支撑了中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奇迹,实现了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超越。

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深度交融,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任务是, 不但要解构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 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学的西方概念进行“术语革命”, 中国的学者要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和升华经济理论的中国元素,进而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术语“创造性”重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逻辑体系,不断提高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本书突破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将中国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全新的视角来阐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演进,展现了强国建设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当下,面对全球化遭遇顶风逆流、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现状,用中国自己的理论回答国家富强之问,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中,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化研究阐释。建立“中国经济是什么样”的全面认知,力求阐释清楚新时代中国经济质与量、破与立、稳与进的大道理;剖析透彻“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大逻辑,形成“中国经济会怎么样”的准确判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从深层次上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和政策主张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理论不仅要解释过去的成就和经验,还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才能赢得战略主动。本书重点围绕做稳、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从中国自身改革发展及经验教训的不同角度证明: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作者提出,国家繁荣离不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确保现代经济体系持续繁荣的坚实基础。本书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实践为切入点, 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丰富实践素材中提炼和总结出规律性的经济学说, 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五大重要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所有制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理论), 就它们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系统化阐释,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将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强国的系统化经济学说。

中国理论不仅要解释过去的成就和经验,还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提升,对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鲜经验与困难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和哲理提炼,从理论上解答好中国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回答好“国家何以能够强大”“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本书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推动了经济学范畴重构,具有深刻的方法论革新意义,是引领未来的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和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指引经济发展问题“怎么看”,也引领改革开放创新“怎么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真抓实干、化解实践难题上下功夫,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当前,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中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面临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开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新的理论视角,从学理上研究大国成为强国的经济学逻辑, 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能够为强国时代提供新的理论, 科学判断经济形势和正确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正如本书所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 更好运用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探索强国之路,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汪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