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理论视野 > 正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江苏省昆山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图为5月15日,该市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车间忙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之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新概念。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阐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我国发展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遵循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演进规律

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和前提,工业革命又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关键。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导源于若干新技术新产业所催生的发展新动能,由此促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生变革,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催生了工厂生产、机械化等新范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重塑了电力、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范式;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这些科技创新都深刻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迁。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先进政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神圣使命,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我们党正是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政党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并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伟大贡献为中国人民所衷心拥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不断推动传统生产力发展和跃升。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智科技为主导,突出表现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工厂应用、智能化等高科技加速赋能。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内在规律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所涵盖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形态,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品质管理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一些传统产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高效、灵活和精准。同时,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传统产业。例如,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农业通过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等现代化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这些实践成果,已经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实践形式。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在演进。作为新时代生产力跃迁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信息、数据等先进优质要素为支撑,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质”的超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突破束缚生产力的卡点堵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生产力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重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实践规律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基础和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迈上新的发展台阶,重大科技任务有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攻关,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实现科技实力从量的有效积累到质的全新飞跃,从点的集中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整体提升。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到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大飞机制造、芯片研发,各方面捷报频传,展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

工业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命脉,产业科技化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指导方向。制造业的兴盛,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还提升了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创新活力。通过对比美英两个国家过去50年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走势,可以看出,两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显著下滑,到上世纪90年代后,两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甚至低于25%,已经进入了工业空心化的状态。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发现,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经济发展并非不要工业化,去工业化可能导致制造业的凋零,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削弱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对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未来持续发展的根基,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我国多年来重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构筑了规模宏大的制造业基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验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强调制造业发展的质量而非数量,需要用融合高科技的现代工业替代传统工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使制造业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钢铁、石化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业链覆盖了所有门类的工业细分领域,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之所以能够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仅得益于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更得益于持续鼓励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得益于长期坚持并实施的产业政策。同时,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之,我国通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的转型,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走在前列。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我国积极应对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助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徐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