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数字阅读论坛暨第十一届数字阅读年会在太原举办。大会以“阅读点亮梦想,科技筑梦未来”为主题,旨在持续深入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内容+科技+融合创新”,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全民阅读生态创新。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图为年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都源自对人民伟大力量和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刻把握;展望新征程,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所思所想中汲取灵感,让新时代文化建设始终与人民心意相通、情感相连,让更多群众在文化实践中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将人民需求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人民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和强大创造力,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实践工作中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纵观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征程,每一步走得坚实稳健,都源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只有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才能确保新时代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和改革道路稳步前行。
坚持人民立场是坚守新时代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牢牢把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道理,才能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把好政治方向、凝聚磅礴力量。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认识到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塑造者。“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创作唯有从人民生产生活的火热实践中汲取养分,以真挚情感、真诚态度反映群众所思所想,才能创作出具有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时代使命,坚持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落脚点,坚决把好政治关和价值关,确保文艺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作品内涵厚重、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实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只有将人民需求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才能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根基,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原则和根本着力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当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人民的呼声与需求出发,指导文艺创作、丰富社会的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群众在文化实践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坐标系之中,文化建设肩负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明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能动作用,文化既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唯有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态,为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统筹文化事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市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有机转化。
在推进现代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基于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惠民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蕴藏的创造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所在。要从根本上破解文化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与机制瓶颈,既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确保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要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改革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主体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创新、持续壮大。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统筹发展中的优越性。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在队伍建设方面完善文艺人才培养,在市场的宏观调控方面优化文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置改革,着力破解文化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与机制瓶颈,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蕴藏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有序流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提供必要支撑。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让文化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勇攀高峰,也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维护文化公益性不被过度商业化侵蚀,确保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始终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在释放文化创新活力的实践中,切实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谋划和推进,将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文化生活品质作为检验成效的基本标准。
最后,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作为深化改革创新的根本所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必须坚决防范打着文艺“创新”、提升文艺效益等旗号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倾向。只有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机制,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让文化的创新活力在新时代全面释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有品质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和坚实的价值支撑。
只有立足改革、创新体制,才能为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撑,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在各领域持续注入改革动力,以改革势能激发创新势能,让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实有力。
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方位,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守社会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根基。(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