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理论视野 > 正文

触摸文字传承的温度

发行量超千万册的《古代汉语词典》推出新版

触摸文字传承的温度

 

近日商务印书馆推出《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发亮相。中国文字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751593192728095633.jpg

《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 资料图片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日前推出第3版,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发亮相。《古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供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部词典于1985年开始编写,历经3个版本,发行量超千万册。

据介绍,新版《古代汉语词典》不仅解释词语字面含义,还注重对词语背后的典故知识和文化内涵加以解读,有助于增进读者对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封面设计突出汉字文化传承理念,集中展示了一部汉字发展史——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到隶书、楷书,囊括甲骨、钟鼎、石刻、简牍、帛纸等诸多文字载体,呈现了汉字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

嘉惠学林四十年

《古代汉语词典》是几代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它的编纂、修订和出版,凝聚着数十位学者和编辑的心血,体现了杰出的语言学者和优秀的辞书出版人为传承中华文化、服务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情怀和追求。这部词典于1985年开始编写,至今已阅四十寒暑,历经三个版本,累计印刷一百多次,发行量超一千万册。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影响所及,化成天下。

《古代汉语词典》正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望和致敬。词典第1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汉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与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的编辑集体编写。编写工作开始于1985年,1998年出版,前后历时十三年。在此之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本内容广博精深、品质优良可靠、贴合中等文化程度读者需求的中型古汉语词典,由于该书定位恰当、实用性强,一经推出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还荣获了第三届国家辞书奖。2008年词典出版十周年之际,商务印书馆拟对全书做较大规模的修订,到2014年3月推出第2版。第3版于2023年启动,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陈涛教授主持,张万彬、张双亭、赵彤等专家参加,历时两年半,于近日出版。

40年前,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初版主编陈复华教授带领编写人员,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把《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先秦两汉要籍做成一张张的卡片。他们根据实际语料,客观提炼释义,择优选配书证,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词典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张双棣教授是第2版和第3版的修订主编,他与其他主编及修订专家一道,充分贯彻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的词典学思想,特别注重词典的科学性,通过两次系统修订,把词典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专家的反复推敲和商务印书馆编校团队的精心打磨之下,词典在收条、释义、例句和体例等方面不断完善,内容上更加贴近包括教师、学生在内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成为大中学生、语文教师、文字工作者案头常备的精品工具书。正是一代代学者和出版人的不懈努力,让这部词典始终以守正不移、日新无已的精神风貌,站立于汉语辞书之林。

精诚合作文脉传

新书首发式上,《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一同亮相。辞典收录名句约3900条,涵盖传统经典著作300余部、单篇诗文作品1000余篇,较为典型地反映出我国古代诗文的精华和整体风貌。

古代汉语记录的古典诗文,是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直接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着博大的思想,流淌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记忆。为帮助读者通过对古汉语知识和古诗文名句的深入学习,全面、准确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核,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商务印书馆组织编纂出版了《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辞典运用大型语料库统计分析精选条目,按照人本理念和认知规律编排主题,紧扣中小学古诗文教学需求设计板块,做到经典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学习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表示,古代汉语及古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博大的思想智慧,寄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两部新书的编纂出版,以传承文化、沟通古今为目的,力图向读者传递丰富而系统的古代汉语和文化百科知识。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昌盛认为:“时至今日,《古代汉语词典》迎来了它的不惑之年。这不仅是一部人手必备的经典工具书,而且是一部生机勃勃的文明密码。四十年来,一代代学生、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它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触摸传统精神的脉动、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一个字的演变是一段文化史的生动体现,一条注释的厘定是语言演变的历史呈现。《古代汉语词典》之所以历经四十年而长久不衰,闪耀着永恒的学术魅力,这既是编撰人员十三载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又是几代人精益求精、不断修订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古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著作,不如说是一种精诚合作、追求极致的精神。”

日新无已谱新篇

百年印书馆传承着浓厚的红色基因。1919年至1922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各类马克思主义书籍20余种。商务印书馆的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也都刊载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马克思的《价值价格及利润》、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等。商务印书馆的文化生产能力、组织能力、发行能力和辐射能力,为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上海既是当时中国得风气之先的城市,也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识字,又有阵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陈云同志就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和店员的机会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为他作出人生和事业的正确选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我党最早一批党员之一。中央局决定让他担任直属中央的秘密联络员,他以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为掩护,始终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从容缜密地完成秘密任务。以此为起点,茅盾开始成为新文学的弄潮儿。在这里,他结识了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进步人士。五四运动的劲风吹得他忧国心更切,大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据茅盾后来回忆,“外地给中央的信件都寄给我,外封面写我的名字,另有内封则写‘钟英’(‘中央’之谐音),我则每日汇总到中央。”

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生产制造了中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中国第一部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则成为世界辞书销售之最。诞生于1953年的《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释义的汉语工具书,凝聚着几代学人的心血和智慧,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亿万民众的语言生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几千年来,汉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辞书每一个版本的更新,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变化,更是人们社会生活和时代环境的折射。辞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记录本,它及时跟踪时代发展和社会语言生活变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和国家的文明进步。每一次改变,都回应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也留下了时代痕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殷殷嘱托,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厚重期望。(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