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理论视野 > 正文

耕海牧渔 丰富大国饭碗

广东湛江海域上的“海威2号”海洋牧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然资源部最近发布了我国2025年海洋经济半年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蓝色粮仓”建设扎实推进,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洋食物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辽阔的大海,既是资源宝库,也是“蓝色粮仓”。“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海上养殖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海上养殖从近岸传统模式向深远海、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种类日益多样,不断充实的“蓝色粮仓”让大国饭碗更加丰富。

作业范围向深远海拓展

前沿技术装备助力“远洋牧渔”

8月26日,在山东省威海市附近海域,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浙岱渔养60001”正式开启了它的深远海养殖“旅程”。工作人员将首批55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投入投放通道,鱼苗顺着通道游入船体自带的养殖舱。养殖舱侧面有特殊设计的水孔,可以利用波浪能与外界海水进行水体交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鱼苗将在这种接近自然环境的养殖舱内,随船在海上跨海域游弋,直到长成出舱的那一天。

与传统近海养殖的固定空间、固定地点不同,“浙岱渔养60001”是一座可以移动的“海洋牧场”。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持,“浙岱渔养60001”具备卓越的远洋游弋能力,可以随着水温变化,夏季北移、冬季南迁,跨海域移动。作业范围也不局限于近海,还能向更深更远的海域拓展,实现“远洋牧渔”。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过去,我国的海上养殖业以近海筏式养殖为主。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海上养殖业逐步走向深远海,为丰盈“蓝色粮仓”提供更有力保障。

如果说养殖工船是移动的海洋牧场,那么深海养殖平台、深海养殖网箱就是海上的固定粮仓。在东海的渔山列岛海域,面积超过6个标准篮球场的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矗立海上。海面之下的深海养殖网箱内,一条条大黄鱼正在生长。据“东海1号”的工作人员介绍,“东海1号”养殖的大黄鱼肉质紧致鲜美,这是因为“东海1号”在大黄鱼养殖中采用仿野生驯化模式:几乎不喂饲料,鱼群自己会捕食深海中生物。同时,深远海水质纯净,空间更大,能有效抑制鱼病。

从近岸到深蓝,更广阔的海洋资源得以开发,背后是前沿技术装备的支撑。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领域推出了众多技术成果和大国重器,从育苗、智能控制、精准投喂到装备制造……助力海上养殖逐梦深蓝。

养殖模式推陈出新 

“数智”化养鱼更加高产高效

“坐在办公室内,靠着手机,就能管好20万尾的鱼,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的“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管理人员卢统锋打开手机,通过上面的APP,就能实时监测鱼类的活动情况,还可以查看海水pH值、盐度、含氧量等多项数据。

传统海上养殖,看天吃饭,养鱼全凭经验和体力,而如今,则靠的是技术助力、数字赋能。据卢统锋介绍,大黄鱼幼年期在近海塑胶渔排标准化培育后,便会转移到智能化的“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开启“野生训练”,平台配备的物联网设备如同“智能管家”,可将实时养殖影像通过网络传输到手机终端上,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掌上养鱼”。同时,平台精密的机械装置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水底的杂草和沉积物,保持平台水质的清洁和养分的均衡,为大黄鱼的生长创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靠着技术的支持,“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大黄鱼的单位产量是传统养殖方式的5倍,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数字赋能的不仅是养殖环节,更打通了从“海”到“桌”的全产业链。在距离定海湾码头5海里的另一个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上,“闽数1号”大型无人机载着大黄鱼从连江深海飞往福州市区。有了无人机配送,打包好的大黄鱼跨越近80公里的物流航线,仅需90分钟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能确保鱼肉的新鲜度。

开发与保护并重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养殖过程

最近,在地处山东省莱州湾的山东海洋明波水产“蓝钻一号”的生态围栏内,斑石鲷迎来收获季。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蓝钻一号”不仅有着智能化的养殖技术,还有着绿色低碳的养殖理念。围栏内设有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节水、节能,还实现了废弃物减排。

绿色低碳是我国海上养殖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之一。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深远海养殖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集高效、智能、绿色、低碳于一体的“海上生态牧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黄海之滨的滨海港冷水鱼智能化养殖试验与示范基地内,三文鱼、硬头鳟、鲟鱼这些冷水鱼在养殖池内游来游去,而池内的冷水则来自附近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在“绿能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需要通过与海水交换热能进行升温才能向外输送。换热过程中,液化天然气释放的冷能会让海水温度降低。如果这些低温海水直接排入大海,会降低附近海域的水温,给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如今,这些水进入养殖池,满足了冷水鱼养殖需求,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耕海牧渔、人海和谐,我国海上养殖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展现了我国在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让我们得以获得来自大海更丰饶的馈赠。(王雅婧 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