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理论视野 > 正文

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近日,山东省济宁市近千所中小学校开展“敬师礼”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共振,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图为在济宁孔子学校,一场以“行拜师礼承古韵 怀敬师心续新风”为主题的敬师礼活动正在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时总能推陈出新、不断复兴。它不仅是中国人的立身根本,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精髓,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有着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敬畏自然、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崇尚道德等观念在其中不断发挥作用,让中华民族始终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居安思危的生存意识、古今损益的历史认识、日新其德的生命追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不同于西方城邦文明的差别化特征,中华文化是一个统一性的文化共同体。生活在“宅兹中国”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可以有族属的不同,但文化的信念是一致的——敬自然的宇宙观、重民本的政治观、崇道德的价值观、遵礼乐的生活观。这些富有人文主义的文化信念,让人们既能在太平时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能在面临危险挑战时挺身而出抛洒热血,从而进一步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数千年间,始终以和平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新,深远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又对人类文明提出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哪里?人类的未来在何处?比如,大数据应用在带来各种方便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风险;人工智能在大幅解放生产力、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机器取代人类”的忧虑。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身、重建自身。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面临的一道深刻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民族相信天人之间是和合相济的关系,因此自然生生不息,人文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创造与更新。这就是说,历史会因着各文化主体的自身创新,不断创生出适合各文化生命体的制度与文明。一个古老的文化并不一定会因为其古老而失去生命力,只要不断审时度势、深省自身、顺应时代就能持续地更新自我,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更好地理解与应对当下,进而引领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有助于解决当今日益紧张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本社群与他社群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对德行的重视与推崇,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在自然层次与功利层次之外的道德层次与天人层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个有趣的现象正提示人类,世界范围的道德回归正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一是伦理学中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二是对世俗社会的批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在这种趋势下,更应重新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行的元素:孝亲敬长的思想可以让身边变得更加温馨,仁者爱人的观念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友善,美美与共的理念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一元论的理论思维,而是在天地人的多元互动和人与物的多维张力视野下来进行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贯穿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是维系这一古老文明连绵不绝的精神纽带。比如,经世济民的经济观念、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念等,这些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重新焕发出思想活力,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它们正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同时也重视其他生命的存在权利及其与人的共生关系,从而消弭歧视与误解;它们强调在人类的价值观中,除了权利、法律、理性、个体、自由等外,也要有义务、礼节、情感、集体、约束等。深入理解人文精神,才能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讲述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以及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供坚实基础。

依照传统观念对人的生活世界——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划分,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一个生活层次,都具有现实及长远意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人们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脱离了他人的孤零零的自我,由此人可以逐渐在人己之间获得平衡;真正的自我并不是单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有精神性、超越性,并且和万物共同分享着同一个世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家庭层面,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治理智慧,体现为修身立世的和合遵循、崇礼互让的秩序维系、德法并施的治国方略,三者贯通交融,为探索符合国情的善治之道提供了源头活水与历史镜鉴。在世界层面,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根源处有不同文明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和合共生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眼光看待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处理彼此关系,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憧憬共同未来,为因应时代挑战汇聚文化文明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竭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