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历史文化 > 正文

洪范八政 食为政首

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源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第四》,大意是说,《洪范》中记载的治国理政的八大重要事项中,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相传大禹治水发现《洛书》,此后历代相传,奉为治国大法。周灭殷后,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作了详细阐释,史官记录了他的话,写成《洪范》。洪范就是大法、治国的纲领。“洪”即大,“范”即法、规范。《洪范》记载,箕子建议周武王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将粮食居于治国安邦的首要位置。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经》中不乏描写农事的诗句,在农耕文明中,农民的命运与粮食紧紧捆绑在一起,百姓以此为生,国家也以此为根基。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解决好吃饭问题一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范子计然》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指明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

富国先富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将富国根基置于粮食生产之上。管仲认为,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人离开五谷不能生存。他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改进农具、推广技术,并设立国家粮仓平抑粮价、保障储备,使齐国“粟如丘山”、国力大增、经济繁荣、民心安定。

盛唐时期,治理者们深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的治国之道,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贞观年间,唐太宗力行“务本重农”之策,强调“凡事皆须务本”,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轻徭薄赋,重视粮食生产,严禁夺农时。开元年间,唐玄宗颁布《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强调“有国者必以人为本,固本者必以食为先”,派遣劝农使巡视州县,招抚流民归田并免除六年赋税,鼓励垦荒,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一如杜甫诗中描绘的盛唐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生产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国家财富的源泉,也是文明的物质基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这既是人类生存的朴素需求,也是文明延续的博大智慧。

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心与民心的交织点。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先后颁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开荒规则与动员办法》,实行奖励政策。同时,中央苏区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深入持久的反腐肃贪斗争。1933年12月,苏区中央颁发了第一部反腐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明文规定了贪污浪费的量刑定罪标准,其中对贪污、倒卖粮食的犯罪分子惩罚尤为严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以贯之重粮安民。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从未有过的彻底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性标志。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立刻把恢复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鼓励农民扩大耕地面积、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在土地改革中,亿万农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科技突飞猛进。1972年,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列为全国农林重大科研协作项目;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育成,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被联合国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缺衣少食,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的挑战和考验,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我们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踔厉奋发,粮食安全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近年来,粮食需求刚性不断增长,受世界局势影响,世界粮食市场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针对新情况新变化,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多措并举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种源等“卡脖子”技术问题,攻坚克难,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下,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单产375.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1公斤/亩。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以更稳固的大国粮仓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张博君 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