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历史文化 > 正文

正天下之是非 明古今之成败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语出《四库全书总目》。意思是研究经典中的道理,可以证验天下的是非;征引史籍中的事实,可以明了古今的成败。《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引文“经”“史”所指,分别对应四部之一、二。

“经”,即儒家经典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言:“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经”在古代学术中被赋予至高地位,象征着基本性、代表性的著作。在古人看来,“经”是确立标准、权威恒久的理论体系,代表着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故人们能以此为标准参照,明事理辨是非。

“史”,即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收录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等十五类史书,以史为鉴,阅尽千年兴衰。这些史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更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总结了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历史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经典与历史,从中明世间义理、览历代兴衰、观天下大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论语·为政》记载了一个故事。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子答:“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欲问历史之因沿演进,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这段话阐述了文化的赓续规律。历史演进,必有承袭于前,亦必有所加减损益。按照这样的规律,哪怕历经百世,袭变兴革也是可知的。

古人善于从历史现象中把握本质、探求规律。《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资治通鉴》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几千年来,尽管朝代更替,各家争鸣,但分合大势、经济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可以摸索的演变规律,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是非标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镌刻着中华民族跋山涉水、求真索理的印记,也是华夏子民珍重文脉品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

读史使人明智,在于读史能见其全、见其大、见其远、见其深。清代龚自珍《尊史》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主张做学问必须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他对当时学者不通时务予以批判:“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施于今日之孰缓、孰急、孰可行、孰不可行也”。龚自珍主张通过“善入善出”的方法分析时事,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中华儿女也在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张艺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从历史进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同时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鲜明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我们后来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了有利文化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小康”等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概括和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的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的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重点选收了关于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等重要内容,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不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