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历史文化 > 正文

建设世界文明百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我们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沟通对话,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一句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状况,指出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演变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19世纪,铁路和电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越来越多的国家连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他们认为,文明发展离不开生产和交往的关系。当交往范围扩大时,不同文明之间会产生深刻的相互影响。他们强调:“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大工业生产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市场进一步改变了文明交往的格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他们指出,这一过程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由此,各民族都融入了文明的普遍交往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探讨了文明兴衰与文明交往的内在联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他们援引古代腓尼基人的实例,指出孤立状态下的文明成果极其脆弱。腓尼基人原本拥有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但由于与其他民族缺乏交流,这一技术无法在更广阔范围内传承。随着战争的到来,包括玻璃制造技术在内的“大部分发明长期失传了”。基于这一历史教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将研究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领域。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科学知识的连续性依赖于不同文明间的传递与接力。他以欧洲文艺复兴为例,来说明现代自然科学“正是建立在对古希腊等文明成果的重新发现与吸收基础上的”,也“正是由于中世纪后期交往范围的扩大”,“希腊哲学的积极内容又逐渐被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文明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在前人积累的成果基础上产生,而这些成果必然包含着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获得的不同智慧。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交往的思想,同中华五千多年“天下大同”“海纳百川”的文明史本质相合。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什么样的文明观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社会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相互学习,和合共生、彼此成就,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以平等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以包容精神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反对傲慢和偏见、冲突和对抗,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