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二届市纪委四次全会指出,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惠民富民等方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全会要求,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点,突出问题导向,建立定期监督检查、问题即时反馈、强力推进整改等措施举措,不断强化工作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津南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前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开展监督检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拨付到位了吗?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吃拿卡要行为?相关职能部门都为你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和支持?”日前,津南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情况。
津南区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区共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一万余亩,新建高标准农田0.37万亩,涉及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津南区纪委监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开展乡村振兴领域政治监督的切入点,查现场、查文件、查账目,看乡村振兴、惠民富民、共同富裕等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看项目招标投标、资金拨付、项目验收等关键环节是否存在腐败问题,看关键岗位关键人员是否廉洁用权,通过“三查”“三看”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在津南落实落地。
同时,该区纪委监委针对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审批、施工建设、竣工验收、资金管理、项目运营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督促提醒区农业农村委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形成问题清单,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边查边改、查改结合。
“乡村振兴领域监督点多、线长、面广,要提升监督效能,必须凝聚监督合力。我们持续打好监督‘组合拳’,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协调区委巡察办和区审计局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巡察工作重点和专项审计内容,织紧织密监督网络。”津南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宝坻区纪委监委开发农村集体“三资”监督平台,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分析,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督质效。
农村集体“三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层监督的重点内容。宝坻区纪委监委聚焦日常监督、巡视巡察、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发农村集体“三资”监督平台,将大数据引入“三资”运转全流程,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分析,实现全过程监督,为农村集体“三资”构筑起“电子防护栏”。
在此基础上,宝坻区纪委监委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细化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包街镇、包案、包治、包事”举措,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用3个“室地”协作片区交互联动监督模式,通过定期检查、交叉互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开展联动监督。同时,督促各街镇、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提升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综合监督质效。
“我们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将群众反映强烈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作为切口,‘室组地’联动,坚持数据分析与实地走访相结合,集中力量对投保、理赔、资金管理、职能部门履职等环节开展监督检查,既查清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又查清相关人员审核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等失职失责行为。”宝坻区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同时,持续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进行综合研判,通过制发提示函等形式,推动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堵塞监管漏洞。 ”
宁河区岳龙镇纪委监察组干部前往大良庄村红瑶甘薯育苗基地开展调研监督。
“目前,我镇红瑶甘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8万亩,亩产保持在5000斤,收购价比普通甘薯高出三四倍,采收时外地来的商贩抢着要,根本不愁卖。”在岳龙镇大良庄村万亩红瑶甘薯育苗基地,当纪检监察干部问及红薯产业发展情况时,种植户们难掩心中喜悦。
今年以来,宁河区纪委监委着力强化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立足宁河农业大区实际,整合“室组地”监督力量,以花卉产业、红薯产业、水产育种三大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开展“嵌入式”监督,为乡村振兴护航。
“聚焦产业申报立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实施等关键环节,我们组织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镇纪委监察组和村级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监督员,下沉产业一线、田间地头调研监督,全面真实了解实际情况,检查干部履职效能和政策落实情况,确保责任压实到位。”宁河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同时,宁河区纪委监委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设“纪企直通”机制,及时收集有关职能部门作风问题线索与意见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属地镇街与市场主体加强联系沟通,着力解决资金、土地、技术等困扰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硬举措”助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