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清风荐读 > 正文

触摸文明之脉

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里,河流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自然地理存在,更是串联起时空,承载着人类文明起源、发展与传承的关键脉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河流是部文明史》一书,以历史笔触书写自然景观,向读者绘就了一幅世界河流展演的文明画卷,深刻揭示了河流与文明社会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

本书向读者讲述了四大古文明与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四个伟大文明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文明都是沿着宽阔、平坦的河谷兴起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滋养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开启了古印度文明的篇章,而黄河与长江则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河流为早期人类定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肥沃土壤,催生了农业的繁荣,催动了文明的兴起。

从逐水草而居到沿河流定居耕作,人类从来都不是被动地与河流相处,而是主动积极地认识河流、开发河流。仅以交通运输而言,河流因为其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成为天然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资交换和文化传播。

为了更好地进行灌溉和运输,人类还积极建造“人造河流”。建成于1400多年前的京杭大运河连通了长江、黄河,并贯穿了北京和杭州之间的无数城镇,形成了一个里程长且极具战略意义的陆地航运通道,这一通道至今仍在运行;米迪运河连通法国图卢兹城和地中海,近100个船闸一直沿用;而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捷径之一。一条条河流,犹如一根根血管,串联起不同地区的经济,促进了商品交换、技术传播与文化融合,使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代又一代的人依河而生,享受着河流带来的灌溉之便、航运之利。然而,人类与河流的相处也交织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人类的集聚,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肆意排入河流。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书中提到,恒河作为印度的圣河,现在却被粪大肠菌群和化学废水污染,数百万朝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在美国,数千座废弃的矿井、工业区、军事设施和有毒的排出物,正污染着溪流、河水和地下水。这些案例为人类敲响警钟:能否实现人与河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关键所在。

人类也开始反思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认识到河流生态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河流治理与利用上,人类的发展理念与方式在不断演变。从最初修建钢筋混凝土大坝,到后来反思大坝对生态的影响并拆除部分大坝,再到如今探索新型大坝建设,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在如何更好利用水资源方面,书中介绍了我国的“小水电”发展——既满足了能源需求,又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而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更是在资源调配方面展现了人类对河流的合理利用。

面对“疾病缠身”的河流,书中特别称赞了中国的“河长制”。我国创设的“河长制”,无疑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治理河流的决心和行动力。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更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这无疑是在大江大河的启迪下,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一系列理念与制度创新,为全球处理河流与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河流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文明的河流奔腾不息,越流越远,汇聚成海。(宋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