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清风荐读 > 正文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德、福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中西方的古圣先贤对此都有深刻思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典籍中不乏论述德福关系的记载,《群书治要》就是其中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福一致:〈群书治要〉中的德福观》在梳理《群书治要》中关于德福关系观点的基础上,从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制度伦理三个维度,阐释德福一致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本书提出,“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包含了形而上、伦理和为政等多个层面的内涵,其中就有自觉觉他之义,也就是《大学》开篇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福”从最初的作为祭祀之名、祈求神福,延伸出多样性的福,包含相对具体的、外在的物质性内容,也包含相对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内在自足,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关德福之间关系的论述内容丰富,遍布典籍。首先,德是福的重要内容。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中的第四福是“攸好德”,即修养美德。本书认为,这不仅说明德是福的重要内容,也说明了修德是有福的前提。古代字书《玉篇》也有“德,福”的解释。其次,德行是福祉的基础。《国语·晋语六》对此有明确论述:“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也就是说,德、福分别像一棵大树的根系和枝叶花果,只有根深蒂固,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从而实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由唐初魏徵等编纂的《群书治要》,被视作古圣先贤政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本书认为,《群书治要》中虽然没有单独的章节论述德福观,但是德福一致的思想贯穿始终。例如,《群书治要·周易》有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群书治要·尚书》指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补)》记载,“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复强调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群书治要》所蕴藏的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关于个人祸福与国家盛衰的经验和规律,是历经数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历久弥新。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从《群书治要》这部匡政经典出发,研究古圣先贤如何将德福一致思想运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一窥德福一致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实施深入人心、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付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