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增进人民福祉既是一切改革的逻辑起点,也必将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民生无小事,民生也无易事,改革涉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关注当前,还要考虑长远,既要讲求公平,又要确保效率。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民生事业改革要坚持人民至上,遵循民生事业发展规律,不断优化民生供给结构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其底线在于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各项民生政策发挥好托底作用,更加突出重点群体、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对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

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以推进重点制度改革增进人民福祉。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确保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以制度创新将依托平台经济的各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终实现城乡之间有“差别”而无“差距”。

改善民生离不开增加投入,但同时须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使民生投入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在事关人民福祉的信息收集、快速回应、升级迭代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明确职责分工、整合资源、协同行动、形成合力,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让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更加精准到位,有效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形成一定的改革倒逼机制,由制度来监督,让人民来评判,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改革举措和老百姓之间心意相通、气息相融。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在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质量在不断迭代,需要的领域在不断拓展,需要的重心在不断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将人民群众一个个小而美的愿景化为现实,共同拼出可观可感的幸福安康的壮美图景。(王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