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海底也能通高铁

3月26日,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世界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汕(汕头)汕(汕尾)高铁汕头湾海底隧道成功贯通。该隧道全长9781米,最深处距离海面98.5米。图为位于汕头湾北端的汕汕高铁汕头湾海底隧道施工现场。

图为3月26日,中铁十四局施工人员检查开挖直径达14.57米的“永平号”盾构机运行状态。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南海东北部,寥廓海天。从空中看,汕头湾海域碧波荡漾;从海底看,“永平号”盾构机刀盘破岩而出。3月26日,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汕汕高铁汕头湾海底隧道成功贯通,标志着连接汕头与汕尾的“黄金通道”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国内外海底隧道建设多项纪录。

建设高铁本非易事,在海底建设高铁,更是难上加难。“隧道不仅要在8度的高烈度地震区穿越17条断层破碎带,其中包括8条活动断层,还要承受海底近1兆帕的超高水压及强腐蚀性海水的多重压力。”中国铁设汕头湾海底隧道专业负责人霍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复杂难题,中国铁设将设计经验和工程实际有效融合,成功破解了“高烈度地震+密集活动断层+海域超高水压+高腐蚀海水+极复杂地层”多重难题。

此外,为“永平号”搭载最新研发的三刃刀具,给盾构机增加更多坚硬的“牙齿”;在隧道和岩层间增加特殊的柔性隔震层,既抵抗海水压力又能吸收地震能量,实现“以柔克刚”的效果;研制出新型抗裂材料,有效降低海水渗漏和隧道开裂腐蚀的风险……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多家设计和建设团队深入合作,研发应用一系列创新技术,使汕头湾海底隧道成为“抗压抗震抗腐蚀三料冠军”,为国内外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借鉴。

汕头湾海底隧道宛如“海底蛟龙”,从设计到贯通跨越10年、穿越9781米。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汕汕高铁的汕尾至汕头南段部分已经通车,汕头湾海底隧道贯通后,汕汕高铁剩余段预计今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这不仅是中国高铁技术从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里程碑,更将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东南沿海交通一体化、立体化布局频频“落子”,不仅极大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未来,汕汕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与广汕高铁、漳汕高铁、福厦漳高铁、温福高铁、甬台温高铁共同构成国家东南沿海高铁通道,途经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5个城市,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经粤东、海西经济区直达长三角的通道,助力国家东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基础建设不断创新突破的一个生动注脚。(付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