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河北区平安街上,一辆搭载智慧环卫系统的新能源清扫车缓缓驶过。环卫工人左维不到5点便开始作业。轻点屏幕,一键启动,系统根据路面脏污程度,自动匹配最佳清扫、冲刷力度,高效完成清洁。“一早起来,街道干干净净,夜里也没被吵到,心里舒坦!”出来遛弯的张维民大爷满意地说。
从满足“净”的刚需,到实现“静”的追求,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有了新期待。以前,说到“智慧城市”,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高端智能的“城市大脑”、无缝连接的物联网设备等。其实,“智”感不仅可以很酷炫,也能越来越接地气,让“智”感更有感。
城市治理中,面对多元民生需求,少不了用更智慧的手段去破题。“智”理破题,不能只做“一头”文章,过程中的断点也要补齐。中新天津生态城有个生活垃圾“传送门”,点一下鼠标,小区投放口的垃圾便被吸入地下管道,一路“飙车”直奔处理站。经过甩干、压缩的垃圾,被运往发电厂焚烧。至此,它们的“旅程”还未终结,焚烧后的炉渣摇身一变,还能成为市政道路的铺筑材料。从点上看,要解决的是垃圾处理问题,当更智慧的手段串珠成链,串起的是治理的全链条优化。治理的“智”感,正是源于从“最初一米”到“最后一米”难题的巧解,最终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活便利和宜居体验。
更有“智”感的城市,必然是更懂人的城市,设身处地考量个体的实际体验,用因地因时的柔性服务精准回应群众需求。“在海河边走了上百步,愣是没找着一个果皮箱,橘子皮攥手里快捂出汗了。”此前,曾有游客这样抱怨。按之前标准,百米多一个果皮箱本已足够,但这两年游客数量增多,原来的规划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关部门通过对游客动线跟踪和垃圾量测算,将景点区域果皮箱间距缩短至30米,方便游客的同时,乱丢乱扔现象也少了很多。说到底,智慧城市的温度,最终要落在人的感知里。无论是酷炫的技术,还是贴心的小设计,都要落地和适配具体场景。从烟火日常中挖潜,为群众考虑得再周全一些,城市更有活力,也更有人气。
科技为城市注入更多“智”感,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治理为“智”感增添了温度,既抓智慧,又抓治理,一座城市的“质”感自然更上一层楼。(金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