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政理》有云:“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认知的三个层次:听闻的信息未必可靠,亲眼所见稍近真实,而亲身实践才能触及本质。它启示我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理政,唯有深入实践、精研调查,方能察得实情,谋定良策。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欲探真知,必亲履其境。大禹跋涉九州,“随山刊木”,终悟疏浚之理,救万民于洪患。沈括“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踏遍山川考风物,著《梦溪笔谈》以录天地奥秘;李时珍“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亲尝曼陀罗验其药性……翻开青史,实践求索的智慧比比皆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弄不准的事情,只有躬身实践、亲身经历,方可探得真知、明晓真理。
《论语·卫灵公》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查研究就是成事的利器。古来决策之失,多因凌空蹈虚。战国赵括,自幼饱读兵书,“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其父赵奢早已洞见其弊,断言“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长平一役,赵括唯知死守兵法而不知变通,终致四十万生灵尽殁于白起之手。此惨痛教训,恰应了《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脱离实践的理论犹如无本之木。北宋名臣陈恕执掌三司时,议行榷茶之策。当廷臣激辩利弊之际,唯有陈恕布衣入市,与商贩同席饮茶,亲睹税吏苛酷盘剥之后,方知空谈之害远甚于虎狼。于是,改旧法,除苛税,茶政为之畅通。
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传家宝。所谓“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唯有以“足践”为梭,方能织就真理之网。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研究不仅扎实推进了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而且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确保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农民运动开展实地考察,广泛接触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干部,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通过这种扎实的“足践”,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农民、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运用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时代党员干部当秉持“足践”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察实情、谋实事、求实效,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书写新篇章。(张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