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类似农村供水保障这样的民生实事,既是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所思所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执纪执法过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督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需要以群众的期盼为第一目标。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持续做好信访这个“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把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广泛收集群众所思所盼和问题诉求,分领域分层级找准民生痛点堵点难点。
如果说“找准题”是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的第一步,那么督促责任主体“答好题”则是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群众点题之后,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紧盯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通过挂牌督办、发函催办、实地促办等方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整治工作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必答之题,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
实践证明,严肃有效的问责能够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责明责、守责尽责、担当作为。要用好问责利器,针对民生领域问题实事求是、规范有序、精准有效开展追责问责,既防止问责不力,也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要透过业务看政治,紧盯干部队伍思想麻痹、纪律松弛、作风松懈等问题,推动相关党组织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增强整改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督促职能部门查找漏洞短板、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李斌)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