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 图说 > 正文

爱廉说丨一朝春醒,万物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

又逢一年清明时节


桃花初绽,杨柳泛青

莺飞草长,风轻雨润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但因与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

便融合为一个节日

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

此时既是播种、中耕

或采茶、植树的时候

也是踏青赏春

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桥边杨柳垂青线

林立秋千挂彩绳

人们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趁着大好春光,放飞心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杨柳葱翠,莺啼婉转

人们结伴郊游,尽兴方归

宋代吴惟信笔下的清明

正是这般欢快场景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是苏轼眼里的清明

熙宁七年,苏轼赴密州为官

当时密州民不聊生,蝗灾频发

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

故意隐瞒灾情

苏轼到任后一面奏书朝廷实情

一面组织灾民自救,开库放粮

拯救数千民众于水火

苏轼励精图治,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

就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还修葺超然台、疏浚护城河

造福当地百姓

到了清明寒食时节

苏轼在超然台上极目眺望

看着山青水绿花盛放

满城老少人精神

纵使思念故人

也提笔写下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豁达清明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这一天,人们要

祭祖扫墓、追思故去的亲人

充满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每到清明

人们都会从天南海北返回家乡

祭祀先祖,以示不忘

通过共同回忆先辈立下的家风家训

增强血脉认同和情感联系

故而

清明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


《包拯家训》中曾写道: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核心要义是告诫后世子孙

做官不得贪赃枉法

做人要清白廉洁

若贪污违法

则不允许回老家走进包家大门

死后也不能葬于包家世代的坟茔之中

包拯的后世子孙大都传承了“孝肃家风”

继承了包拯遗志

他们的墓也多归葬于包拯墓旁


“我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家,

我家的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

但是爸爸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

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杨善洲的女儿杨惠兰回忆起父亲时

曾这样说道

每年清明节

杨惠兰都会与家人到善洲林场

祭奠父亲杨善洲

想想他生前的往事和教诲

杨善洲对家人孩子要求严格

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当代课教师的二女儿杨惠兰

要报考当地公安局希望他关心一下

他硬是不打招呼

并要求杨惠兰

“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堂堂正正做人”

三女儿杨惠琴上初中时

一位农场大姐给了她3根甘蔗

杨善洲发现后要求她马上送回去

并批评道:

“别人的东西,

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

杨善洲的严格要求

培养了孩子

自强、自律、自净的人格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现实中仍有不少党员干部

全然不顾党纪法规、败坏家风

借清明之机

违规吃喝、违规接受旅游活动安排

不仅“愧对祖先”

扭曲了清明文化的本义

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2021年至2023年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西大营子镇

中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宋春宇

借清明防火、燃气排查等工作之机

以“签单”方式在饭店违规吃喝44次

2013年至2024年

杭州市临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波

多次在清明、中秋等节日期间

违规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

所送的高档白酒等礼品和消费卡

携同家人接受有关企业负责人

安排的旅游活动

餐饮、住宿及景点门票等费用

由企业负责人承担

最终,二人也受到应有的惩罚


心有戒惧,清明方“清明”

党员干部当以清明为镜

守住纪律红线

不利用节假日收受

管理和服务对象送的礼品礼金

不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

公车不沾私祭烟火

公款不染民俗仪式

在祭奠追思时

要扪心自问

自己的初心是不是一直洁净无瑕

自己的思想是否一直

胸怀坦荡、问心无愧

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悖于先祖先烈期望

……

“行人折柳寄相思,又见春风换故枝”

在清明

人们祭奠过去,也催护新生

广大党员干部

要追思先贤、照镜对表

常怀律己之心

以廉为荣、以贪为耻

栉沐清风,不负春光,笃定向前

(撰文 高爱云丨插图 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