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先锋人物 > 正文

华人实业家王克昌

他早年东渡扶桑,艰苦创业,见证了日本因教育而迅猛发展的历程。他一生搏击商海,以勤俭诚信在商界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几十载如一日地为家乡捐资助学。寒来暑往,他情系在津沽之滨;晚照情浓,他奔走在乡间田埂;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他的沧桑,更多人
看到他年轻的心。他,就是华人实业家王克昌。

王克昌老先生

王克昌先生1915年出生于天津市东丽区大郑村,15岁时到天津恩永商行当学徒,于1939年开办东亚贸易公司,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建立正心小学。1941年创立义昌行,活跃于天津、香港等地。1946年赴日,白手起家,1954年开办“天津饭店”,至今在日本各地已有近二十处分店。1989年他以一亿日元率先在南开大学设立王克昌奖学金,后奖学金扩大到天津市各高校,至今获王克昌奖学金的优秀学子数以万计。早在1990年10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便授予王克昌先生“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1991年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2007年老先生在日本逝世。

王克昌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愿望由来已久。他饱受少年失学之苦,在艰难条件下一面挑水,一面到村里古庙中的私塾上学。为多学一点知识,就搬住在老师家隔壁,这样便于侍奉教师,随时求教。为谋生计,劳动占去他大量的学习时间。王克昌内心痛苦不堪,有时跑到无人之处大哭一场,暗中发誓:将来我要出去经商,赚很多很多的钱,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上书!

以后王克昌经商每遭受一次挫折,就深深体会到:根本所在是自己不具备足够的学识,掌握不住商途上各种复杂局面。从而更激起兴办教育,造福桑梓之愿,使后人不再受无文化之苦。让后人知道,只有具备文化知识,才不致吃亏上当。

王克昌曾在1989年与东丽区教育局局长的往来信件中写道, “我是失学之人,但不希望下代人再走我同样的路,国强民富,必须由教育方面入手,日本国有今天经济基础,是受教育彻底,人人皆受教育,日本国没有资源,但是他们的头脑资源不可小看。”

王克昌参观重建的正心小学

在王先生28岁时,他的经商事业已小有成就。他没有忘掉儿时的誓言,多次慷慨解囊,邀天津成兴茶庄经理刘少波、义源永木板厂经理陈锡华各出资三分之一,在家乡大郑庄筹建“正心小学”,并购百亩农田作为学校基金。这是天津市东郊区第一所规范的民间初等教育机构。学校开学后,先生于百忙之中每月两次由市里骑车回村看望师生,访问学生家长,征求意见。

先生早年东渡日本,异国他乡白手起家。为了生计,夫妻俩开了一间食品外卖店,即后来开办的“天津饭店”。由制作包子、饺子、烧麦等,慢慢扩大经营,至今其属下的天津饭店有三十多处,年利润达几亿日元,是日本餐饮业第二大户。一米一粟,一蔬一饭,这份家业起于毫末,来得太过艰辛。但老先生却在晚年从养老金中抽出巨款资助家乡教育——1989年,他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1亿日元,在天津设立了王克昌奖学基金,奖励全市品学兼优的大、中、小学生。1991年,他再次慷慨出资3500万日元,重建正心小学。他为天津教育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先生的长子提到,父亲一日三餐很清淡,穿着有缝补针脚的衣服,用在个人身上几乎没什么花销,宁以高龄之躯乘地铁、坐公共汽车奔波于上下班途中,也舍不得买一辆小汽车。

但他却又拿出上百万美元热心家乡公益,“小气”得够可以,大方得又不寻常。

王克昌受到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

199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王克昌先生“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1991年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往来信件,捐资登报,这一份份上了年纪的物件默默记载着他的人生功绩。但他却说,这一生太短,几行字就能说完,见了我的过去,为的是更好地
看未来,孩子们的未来。这是忠厚长者之言,更是鹤发赤子之心。

(来源:东丽区正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