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虑于微 防于小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小事小节上不在乎、不警惕,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于困境,在温情脉脉中丧失斗志。唯有防微杜渐、寸步不让,方可拒腐防变、行稳致远。

《韩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此语揭示了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对小问题、小管涌视而不见、任由发展,就可能引发大问题、大塌方。

唐代名相陆贽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不少官员埋怨他不近人情。唐德宗得知后劝陆贽说,“清慎太过,都绝诸道馈遗,却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财物,至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者。”但陆贽却坚决反对,并撰文进谏:“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陆贽之言,今日思来,仍是警世良言。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小事小节上不在乎、不警惕,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于困境,在温情脉脉中丧失斗志。唯有防微杜渐、寸步不让,方可拒腐防变、行稳致远。《史记·循吏列传》记载: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他却不接受。他的学生问:“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公仪休认为,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送鱼给自己,送鱼的人必然对自己有所求,如若接收了他们的鱼,就得答应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迁就他们的违法行为,最终自己可能就会被拉下水。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古往今来,许多人对待小事小节都是非常谨慎、十分检点,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大道理的法则、规律是由小的事物总结出来的,灾祸是由小的差错逐渐发展而成的,所以要在事物的萌芽状态就果断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分析一些党员干部滑入腐败泥潭的轨迹,可以看到,他们往往在小事小节上疏于防范,从“帮忙”签个字、批个条,“笑纳”一条烟、一瓶酒等“小事小节”开始,然后由小变大,演变为“啥忙都敢帮、啥钱都敢收”。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腐蚀和“围猎”,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防微杜渐上绷紧弦,特别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恪守慎独慎微之道,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王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