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发展格局历史机遇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侧记

新的历史起点,新的伟大征程。

11月26日至27日,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召开。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吹响了天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号角。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会同志审议讨论建议稿、谋划天津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新发展格局和天津发展历史方位方向认识的过程。

与会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纷纷表示,天津“十四五”和2035年目标愿景符合中央要求、贴合天津实际,亮点很多,为天津未来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搭建了新的舞台,让人振奋,催人奋进。

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十三五”天津取得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编制好天津“十四五”规划,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开好局,事关全市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建议稿起草工作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统筹设计和问计于民、问计于企结合起来。”一位参与起草的同志介绍,建议稿起草过程中,广大群众通过来电、来信等方式,共提出意见建议万余条。近期,建议稿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又下发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吸收意见建议200多条。

今年7月至8月间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市领导同志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围绕落实全会精神,分别深入基层开展多次调研,当面听取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形成30多份调研报告。

“为给天津发展把准脉,市委成立‘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建言献策。召开企业家大会、信创产业专题会议等,真诚听取意见建议,广泛汇聚各方智慧。”一位曾经参加专家座谈会的同志拿到建议稿后,深有感触地说。

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找准天津未来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形成既具有现实可行性,又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我市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天津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十四五’时期,天津唯有在新格局中谋划新作为,才能乘势而上,取得更大发展。”参会同志讨论热烈。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面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拥有世界级港口和完备的海陆空联运通道,拥有独特的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

“无论是参与‘大循环’还是‘双循环’,天津都有很好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大干一场,提升天津新优势,再创天津新辉煌。”一位市委委员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即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三五”期间,天津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政绩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质量效益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

“高质量是财富,低质量是包袱,这是我们这些年最深切的体会。天津‘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高质量发展。天津应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韧性,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与会人员对建议稿深有共鸣。

大家也认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天津目前仍处于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还存在不少短板问题。必须在“十四五”期间用系统观念谋划“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为2035年基本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开好局,打好基础。

“十四五”重中之重: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天津要在构建新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更大作为。要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上作出更大贡献,在促进协同创新、产业升级、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一基地三区”是党中央赋予天津的功能定位和光荣使命,也是天津的比较优势所在。

“建议稿把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作为全市今后五年的第一目标、重中之重,既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也是天津在新格局中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可谓切中要害。”与会同志纷纷表示。

“一基地三区”,第一项即是建成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与会同志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坚定不移坚持制造业立市,瞄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目标,高举智能科技产业大旗,加快打造信创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优势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通过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几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天津经济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加快构建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典范城市’。”市委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说。

滨海高新区目前已经聚集了飞腾、麒麟、长城、曙光等一大批信创产业头部企业,构建起覆盖“芯片—操作系统—整机—服务器”的国产化产品链条。

“我们要再接再厉,立足于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全力支持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围绕信创头部企业延伸打造创新生态链,发展壮大我们的产业。”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拟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信创基金,支持园区信创产业发展。

此次全会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这将为实现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绿色、安全高效、繁荣创新、港城融合的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天津港成为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天津交通运输行业将牢牢把握交通发展智慧绿色新时代特征,坚持以‘港口为魂、铁路为骨、道路为基、航空为翼’,着力构建国际枢纽港口、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家会展中心‘三大物流节点’。”市交通运输委党委书记、主任王魁臣说,通过打通西向、北向的铁路货运对外通道,内通外联、广泛覆盖的韧性公路网络,服务末端、高效运转的集疏运体系“三大运输通道”,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天津有北方最大的港口,基础条件好、消费有潜力、国际化水平高,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很大的优势。”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爱国表示,商务部门将逐项对标国家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体指标要求,充分发挥港口作用,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旅游城市建设,以国际标准建好国家会展中心,着力打造会展经济。

“我们将坚持创新引领,用足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市委委员、武清区委书记戴东强介绍,武清将以“五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没有改革开放创新,就没有新发展格局,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与会同志热议,近年来天津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创新力度,国有企业、“一制三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天津要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城市第一定位,在新发展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创新,才能在未来占得先机、塑造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打造“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作为天津“十四五”重大举措,建议稿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形成“组团式”空间布局,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十四五”期间,“津城”“滨城”将“相映成辉、竞相发展”。建议稿提出,“津城”现代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海滨城市基本建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这是市委、市政府给予滨海新区的新定位、新使命,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必须扛起时代重任,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走出一条滨海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表示,新区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补齐城市短板,实施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让“滨城”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

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也是天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弊端,主动而为作出的重大决策。

市委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表示,“十四五”期间天津生态环保仍面临很大挑战,需要继续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近年来,天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875平方公里湿地修复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提供了规划引导和生态支撑。

市规划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表示,天津将结合国土空间整体规划编制,优化“津城”“滨城”双城发展空间格局。“我们将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处理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与城市韵味、功能布局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助力滨海新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也为相关区加快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十四五’期间津南区将建设成为‘津城’‘滨城’间的绿色森林、开放高地、天津智谷。”市委委员、津南区委书记刘惠介绍,作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津南区将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提升生态屏障品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高质量建设会展经济功能区,打造中国北方国际会展城。以海河教育园区和津南区一体化发展改革为契机,统筹资源优势,推动产教融合,支持创新创业,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成果体现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上。

参会的蓟州区下营镇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金领非常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我对建议稿中提出的‘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非常振奋。”他说,农村要发展,文化必须先行,人才是关键。要把农村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总结好、学习好、利用好,培养出一批高质素的农民,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做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实事,大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议稿强调,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完善各类政策措施。河东区将加快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广‘互联网+养老’‘物业服务+养老’等模式,加快推进养老设施均衡布局,促进养老服务业态功能互补,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河东区委书记范少军表示。

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田表示,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功能,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天津将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展望天津“十四五”和2035年美好目标愿景,与会同志精神振奋,信心满怀。

“蓝图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实现宏伟蓝图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一定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风险意识,坚持系统观念,用脚踏实地的‘干’来开拓发展新征程。”

“面对‘十四五’,要营造强大发展气场,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新的历史机遇,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担当作为,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事功’将蓝图变为现实。”

与会同志走出会场,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带着一份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笃定,也带着一份再创天津新辉煌的豪情。(周志强 孟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