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村的蝶变——天津市纪委监委派出干部开展驻村帮扶 推动实现“乡村之变”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截图

图为天津市纪委监委驻村帮扶干部深入群众中,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 宋潇纶 摄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

王大娘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的自来水,脸上露出温暖的微笑。在她的记忆里,村里用的一直是地下水,每天定时供应,上下午各一小时。

3年前,天津市纪委监委派出干部进驻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西泥沽村,开展驻村帮扶。

驻村帮扶组多方奔走、协调推动,最终将两个村子全部纳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建设,自来水24小时供应从此成为现实。

得益于驻村帮扶组的辛勤工作与示范带动,两个“困难村”蝶变为小康村、生态村、幸福村。

“龙须沟”变形:生态宜居焕新颜

“晴天土雨天泥,浅色的鞋子出去回来一遭就变黑乎乎,而且出行极为不便;沟渠里什么垃圾都有,可以说是臭味难忍……”村民们一提起以前的村居环境,都是边说边摇头。两村周边环境“脏乱黑臭破”现象长期存在,特别是西官房村有几条臭水沟贯穿全村,每到夏天,蚊虫滋生、污水横流,被周边百姓戏称为“龙须沟”。

乡村要脱贫、要振兴,必须把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事情解决好。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更是村居建设当务之急。帮扶组决心向“脏乱黑臭破”顽疾宣战,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

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帮扶组立足职能职责,紧紧依靠镇党委、村“两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我第一个申请‘出战’。我们村90多位党员也必须走在前、做表率。”西泥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庄德信明确表态。

在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劳动下,村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有力,铺设污水管道14420米、建成污水处理站7座;“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改造33座公共旱厕为水冲式卫厕,新建居民户厕260余座;道路工程稳步推进,完成道路硬化3940米、15755平方米,路肩铺砖7100米、2066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臭水沟变身小花园。

“我们还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有效发挥教育、引导、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驻村帮扶组表示,持续巩固深化整治成效,要从制度、思想上发力,充分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凝聚起村民自治的力量。

西官房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为抓手,着力打造“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伍,将文明劝导、门前三包、环境治理等服务工作建在户上、建在群众身边,充分发挥示范一个、带动一群、影响一片作用,推动维护好、发展好人居环境成为全村上下一致的思想共识、落地行动。

作为一名驻村帮扶3年多的纪检监察干部,姜伟与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即将结束帮扶,他依依不舍,一有时间就到村子里各个角落转一转。

现如今的两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民已然同过去的生活方式挥手作别。

网格员入户:党建引领强治理

“父老乡亲们注意了,早晨倒垃圾的时间是7点至8点,请大家积极配合……”2020年12月21日下班后,西泥沽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孙连和像往常一样走村入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我是村里五区和六区的网格长,这两个区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我和3位网格员负责的。”

孙连和口中的“区”和“网格”,其实是西泥沽村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全村分为9个片区网格,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其他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员,事事入“网”,人人在“网”,通过“一张网”兜住全村大事小情,全面覆盖人、事、物,实现精细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有力推行,得益于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然而,起初事情进展却并不顺利。村里以前没有实行过“一肩挑”,一开始村民对此争议很大。“权力过于集中,没人管得了村支书,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言堂的廉政风险会不会增加;农村是人情社会,在一些保障政策的落实上,会不会分亲疏、搞歧视、徇私情……”

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和阻力,驻村帮扶组明白,要想让群众打心眼儿里接受、支持、配合“一肩挑”,一方面要做好政策宣传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和严密的监督制约体系。

“张大爷,您的担心和顾虑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在全村推行‘一肩挑’政策,一来可以促使‘两委’班子成员一条心、形成合力,提高工作质效;二来将党务、村务工作集中统一管理,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帮扶组成员分别走村入户,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拉着村民的手讲政策,“您放心,对村干部的监督会越来越严。”

为强化村级权力监督,驻村帮扶组推动两村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建设,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第一书记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实现监督全覆盖,推进监督职能向基层延伸,打消村民的顾虑,以强监督护航村级权力规范运行。

此外,两村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建设,两村高标准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环境好、服务好、凝聚力强,村民愿意来、村“两委”愿意干的党的工作阵地。建设特色农家书屋,发挥村民“文化粮仓”和文明乡风“助推器”作用。

“以前我们还担心‘一肩挑’给村干部权力太大,现在看来,听党话、跟党走,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更加有效,村级权力运行还更规范喽!”张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帮扶组驻村以来,坚持把党建帮扶作为首要任务,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帮扶工作对接融合,以党建引领帮扶、以帮扶助力党建,用诸多实用招法探索出一条抓党建引领强基层治理育乡风文明的新路。”津南区帮扶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致富路延伸:产业扶贫促转型

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是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两村都处于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发展设施农业,开办村级企业都受限制。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一道难题。”提起产业发展,双桥河镇党委副书记韩卫平面露难色。

开展广泛调研后,帮扶组提出发展绿色产业依然是首选,既能把“输血”功能利用好,还可以把“造血”功能建立起来,让生态屏障这个“绿色肌体”长期健康发展下去。

说干就干。帮扶组紧抓双桥河镇成立天津市五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先后多次参加产业帮扶工作会议,积极推动两村将600万元帮扶资金参股镇里,盘活资源。

资金困难问题得以纾解,西官房村得以发展现代化的产业生产模式。帮扶组同村干部多次前往其他区镇产业示范点借鉴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探索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沽水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作为产业孵化基地,带动村里超过1700位村民,在精品小站稻种植、稻蟹混养、君子兰栽培等多个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上同向发力。

“稻蟹混养现在是我们村的一张名片,水稻蟹绿色健康,在市面上很受欢迎,水稻亩产增收也能有1000多元,相比过去翻了一番。”种植大户王大哥说,“现在稻蟹混养由去年试点50亩扩大到今年的100亩,收入大幅增加,我们说不出的高兴。”

“依托合作社模式,农户有两方面的收入保障。一方面可以自主销售,另一方面由合作社回收。这样一来切实降低了农户的收入风险,也增强了农户持续参与产业建设的底气。”双桥河镇副镇长齐华丽表示。

在扶贫路上,帮扶组还把对困难群众的兜底帮扶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走访入户、摸清情况、精准纳入、动态管理,对困难群众实施“一户一策”,在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生活保障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托起“幸福底线”,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户一人。

如今的西官房村和西泥沽村,组织领导强有力,产业帮扶共致富,干事创业有劲头,群众生活有保障,人居环境大变样,村容村貌焕新颜。“帮扶之干”推动实现“乡村之变”的阶段性成果已逐渐显现。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全市帮扶工作统一部署,继续选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严谨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贡献力量。”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梁有祥 宋潇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