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清风艺林 > 正文

展馆丨静海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习近平

静海第一个党支部于1942年在王口镇瞿阝里村建立,这是静海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为全面展示静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奋斗历程,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静海区在静海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建立了纪念馆。

纪念馆设立“星火之光”“党组织建立和夺取革命胜利”“探索中前行”“改革开放中成长”“奋进新时代”五个展区,集资料展示、思想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于一体,通过图文并茂、实物陈展等方式,全方位展示静海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

体感电子书——静海人民的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难当头,大好河山遭日军蹂躏,战火烧遍静海,全境被日军侵占,成为沦陷区。日军占领静海地区的八年中,以野蛮残酷的法西斯手段对静海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压榨和摧残,犯下了累累罪行。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所不为。八年中,他们在静海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但是,不屈不挠的静海人民并未就此妥协,英勇反抗日寇侵略斗争一刻都未停止。台头镇当兵出身、家境贫寒的郝宝祥组建抗日保家自卫队,队伍逐渐发展到2000余人,郝宝祥被推举为总指挥。队伍以王口为据点,打击来犯日军。驻津日军头目田岛曾多次讨伐郝宝祥的自卫队,还曾试图劝降郝宝祥,但均告失败。在东子牙一带村庄,也有人自发组织了抗日队伍,尤以东子牙赵壁臣和邢玉祥拉起的“东三团”规模较大,有300多人,他们的队员臂上佩带蓝色三角标记,当地群众称之为“三角军”,常活动在子牙河两岸,出其不意打击来犯日军......

“星火之光”展区

1938年4月,冀中区党委和军区成立后,开始了对静海县敌占区的开辟工作,中国共产党派人到日伪军重兵盘踞的静海县城建立隐蔽情报站,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党的火种进入静海县城,一片黑暗的县城内终有了抗日星火。之后,在区委和区政权的领导下,瞿阝里村党的发展工作有很大进展,经过物色培养和在抗日活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和考验,先后发展了苑培芝、苑正春、申秀英(女)、王文谦4名党员,并于1942年底建立了中共瞿阝里村支部,由苑培芝任书记。这就是静海县最早的党支部。

静海第一个村党支部成员图片

瞿阝里村党支部建立后,抗日斗争活动非常活跃,动员群众挖地道,掩护区干部,发动各界群众献款献粮,支援抗战,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受到区委的称赞。瞿阝里村党支部所在的七区经过艰辛工作,初步建立了民主的革命新秩序,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社会治安比较稳定,因此,县委有些重要会议都在七区召开。七区不仅成为大城县的游击根据地,而且也是后来津浦支队开辟静海县敌占区的后方依托地。

瞿阝里村党支部的成立,带动和引领了党的事业开辟工作。到1945年夏季,静海党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出现了高潮,在全县297个自然村中,有党支部和党员活动的村达到229个村(其中农村党支部185个)。1945年7月至9月,共发展新党员2900余名。到9月底,全县有党员4124名(其中农村党员3873名)。

“探索中前行”展区

解放战争中,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解放区人力、物力支援平津战役,建立了支援前线指挥部。支前活动热火朝天,新老解放区的人民担负了大量的粮、草、柴、菜的供应和运输任务,全县筹集粮食233万公斤、面粉260公斤、猪羊肉34314公斤,筹集军马草112万公斤、烧柴485万公斤、各种菜类16339公斤。自发组成了慰问团、缝洗补衣组、担架队等,500名青年民兵自愿报名参军全力支援平津战役。1949年1月14日,天津获得解放,1月31日北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加紧生产,医治战争创伤,支援前线。为了建立新中国,470名静海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名字像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静海人民的心中!

“奋进新时代”展区

红色基因代代传。新时代,静海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来源:静海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