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正文

方圆谈 | 和群众坐一条板凳

近日听到好几位干部抱怨,“到基层调研,一些群众总是对问题避而不谈,不愿同我们讲真话。”出现这种情况,不妨先从自身找原因,尤其要认真反思一下:下基层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还是真心实意去了解民情、帮助百姓?对待乡亲们的感情是浓还是淡?有没有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毛泽东同志有个精辟总结:“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当年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请几个农民来谈话,一开始,他们很疑惧,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毛泽东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他们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他们毫无拘束,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

“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在田头和农民一起劳动,群众才会打开“话匣子”讲真话。而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到基层调研,端着“官架子”,一开口就是官腔,令群众生厌;有的同群众座谈,自己坐台上,让群众坐台下,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有的事先不做功课,对农村实际情况、群众家庭状况一无所知,同群众交流时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孔繁森同志说过,“人民公仆的办公室在基层,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里”,一句“我是您的儿子”拆掉了干群之间无形的墙。廖俊波同志在车上备着衣服、雨鞋、雨伞、被子等“四件套”,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被誉为“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常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主动同群众“掏心窝子”,真诚拜人民为师,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期待什么、需要什么,才能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

“和群众坐一条板凳”的根本目的,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最怕这样一种现象,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摸清情况回机关,解决问题没下文”。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一条板凳”白坐了。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群众心中的一杆秤是“能不能为民服务解难题”。也因此,决不能把“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搞成形式主义!在“一条板凳”摸清了实情、发现了问题、找准了症结,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如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当面说“好好研究”“尽快办理”,起身之后却是口惠而实不至、雷声大雨点小,就会寒了群众的心。再下基层的话,群众知道同你讲也无用,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张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