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正文

寻访“红色印迹” | 高效接管(图)

法国公议局旧址 孙立伟 摄

和平区承德道12号,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这里曾是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办公地点。2019年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隔着70年的岁月,仿佛望见身穿棉布冬装的军人们来来往往,忙碌不已。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时间定格在1949年的天津。这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最早的大城市,为使天津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并选派了精干的接管干部,在解放天津战役打响之前,接管天津的7000余名干部,分为13个处,就已经在河北霸县的胜芳集结待命,进行大城市接管方面的学习培训。这有力保证了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黄克诚任军管会主任,谭政、黄敬任副主任,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告奉行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遵照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对天津实施军事管制。军管会为军事管制时期全市最高权力机关,统一全市(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管制事宜。

仅由7000余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顺利接管200万人口的天津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平津战役纪念馆,采访专家学者,翻阅史料,从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史料中,得以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原华北军区第3纵队卫生部部长王恩厚回忆起当年接管天津时的情况:“1949年1月14日,在我人民解放军猛攻天津的隆隆枪炮声中,我们负责接管的同志从堂二里乘汽车出发,黄昏前到达天津市郊区杨柳青。”

“15日,天津宣告解放。通向市区的公路挤满了各种车辆,战斗部队押着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从市内向市外涌来。道路上人山人海,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能下车,步行进入天津市。15日零时左右,我们到达敌天津市卫生局的驻地──罗斯福路天贸大楼。因为战斗,电灯不亮,电话不响,电车不通,暖气不热,大楼里漆黑一团,寒风袭来冻得人直打颤。各接管组的同志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带着军管会的命令封条,分别进驻被接管单位,开始工作。”

“早8时许,敌天津市卫生局局长陆涤寰和职员前来报到,表示欢迎解放天津,愿听候一切分配,并介绍了各市立医院、各卫生事务所、卫生学校等48个下属单位的基本情况。我们向全局职工宣布,天津解放了,天津是人民的天津,所有的职工照常上班工作,把自己负责的业务交代清楚,一律原职原薪,希望积极工作,为人民做贡献。”

“根据军管会的指示精神和接管部的要求,我们首先对卫生局系统实行了军管。到达各接管单位后,我们立即向全体职工宣布了军管会的命令和接管政策,要求职工正常工作,职工们积极响应号召,在两三天内就恢复了正常工作。”

“在接管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都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国民党军队联勤系统驻天津的军医院内住满了伤俘,军代表做到了接管与治疗两不误。十几所医院内收容了国民党军近万名伤员,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这些医院被打散了,敌军伤员一部分被我军带走,一部分化装逃走,我们接管时,只剩下了重伤员和少数医院工作人员。我们召回了躲起来的医院工作人员,组织他们登记造册,并组织力量对2000多名伤员进行治疗,治好伤后发路费让他们回家。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教育效果。”其他各系统和单位的接管工作也是如此。整个接管工作快速、有序、稳定。天津市灯照亮、水照流、公交照跑,天津社会秩序迅速得以恢复。

如今,距天津解放已过去整整70年,但从这些回忆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中央军委对接管工作的重要指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正确执行党的接管方针政策,天津才得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顺利接管。这段历史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小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法国公议局大楼(今承德道12号)挂出牌子宣告成立,并发布公告:“为着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定革命秩序,着令在天津并东至塘沽、大沽,南至静海,西至杨柳青,北至杨村所辖区内,实行军事管制。”还决定塘大地区划归天津市领导。同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天津市军管会下设办公厅、行政部、接管部、文教、市政接管处及塘大军管分会、天津市纠察总队。主要接管结构分财经、文教、市政三大部门,遵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紧张而有序地接管了国民党天津市政府、警察局、报社、电台、水厂、电厂、银行等重要部门,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

天津市军管会在天津公议大楼办公的时间并不长,后来,根据工作需要迁移到和平区鞍山道59号(张园)办公。天津公议大楼后来成为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2006年,国务院将法国公议局旧址(天津公议大楼)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徐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