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清贫耐得始求官

选择为官从政这条路,就必须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

“清贫耐得始求官”这句诗出自清朝名相陈廷敬。他认为,人要耐得住清贫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就会为自身甚至家族招来祸害。

“清贫耐得始求官”,实际上是陈氏家规的提炼和升华,也是陈廷敬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绝请托,禁馈遗”六字,是陈廷敬从政50余年始终坚守不变的原则和底线。陈廷敬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表明了他的俭朴本色和知足之心。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六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未必显赫,但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的好名声。

古时,“清贫耐得始求官”是许多清官廉吏恪守的准则。清代的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生活节俭,“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他死后居室中只见“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可谓是一生耐得清贫。在中国历史上,像包拯、海瑞、况钟、汤斌等,都甘守清贫、身为表率,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话传说。

回望97年来的党史,共产党人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耐得清贫的典范。革命先辈朱德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是63岁的老人,他的生活非常俭朴,每顿一碗小米饭、一盘素菜、一盘半荤半素的莱、一盘他亲自腌制的泡菜。他爱穿粗布衣,有的衣服领口、袖口、肘部和膝盖等处都打了补丁,他还继续穿。他的房子住了20多年,相关部门多次提出要修理一下,他总是不同意。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都是党员干部中甘守清贫的典范。孔繁森担任领导职务多年,拥有管钱管物的大权,可他对公家的钱财不贪一分,反而拿自己的工资四处助人。他收养三个孤儿,有时连伙食费也凑不够,就卖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当他因公殉职时,口袋里只有几元钱。孔繁森葬礼上的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他清贫却充实的一生,也道出了当地百姓对他的深情与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当然,毋庸讳言,当下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做不到“清贫耐得始求官”。这些人对“精彩”的世界很憧憬,对金钱的诱惑很心动,对商人的富有很眼馋,崇拜的是“千里来当官,为了吃和穿”,信奉的是“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于是,耐不住清贫,守不住本分,自己掌管的资金,挥霍贪占;送上门的贿赂,一一笑纳,甚至发展到厚颜索贿的地步。到头来,不过是“遗金满籝常作灾”,落得个身陷泥潭、锒铛入狱的悲惨下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党员干部: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诚如所言,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既然选择为官从政这条路,就必须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理想信念上的纯洁性,把自己锤炼成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公仆。(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