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时评 > 正文

“贵臣之训”要不得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但是,能够做到这两个“不可忽”绝非易事,前提是要对“下”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否则,便只能在自己的思维里打转转。

清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记载了“贵臣之训”的故事:定例,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意。有贵臣领侍卫者,因训其属曰:“居家以俭为要,君等朝餐既食胙肉,归家慎勿奢华,晚间惟以糟鱼酱鸭啖粥可也。”某侍卫应曰:“侍卫家贫,不能购此珍物。”某公乃语塞。

该贵臣身居高位,却以自己的生活标准告诫侍卫,哪里知道侍卫贫寒,他所要求的节俭在侍卫眼里反倒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重演了晋惠帝在饥荒之年问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羹的笑话。这位地位高贵的大臣,知道自己的世界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还一本正经教育别人,岂不是徒添笑料?这官做得迂腐、狭隘,可悲可叹。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但是,能够做到这两个“不可忽”绝非易事,前提是要对“下”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否则,便只能在自己的思维里打转转。为官者需要对百姓做的不是“贵臣之训”,而是思其之所想,务其之所需。倘若一味站在官位的平台向下看,看到的可能只是黎民百姓四处奔波的身影,想看到天下苍生的无奈愁容无异于痴人说梦;凭着自己已有的待遇来衡量他人,得来的一定是本末倒置的推论,猴年马月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长此以往,为政之弊也必将愈积愈多。

纵览党史,革命前辈从来不把自己当“贵臣”,而是把关心爱护群众当作天大的事来身体力行。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曾就办公室摆设、走廊铺地毯等事宜专门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当前国家还很穷,老百姓生活也不富裕,吃的都困难,你搞那么高级的房子,和老百姓悬殊那么大,要脱离群众的啊!我们共产党人随时都要注意,永远不要脱离群众。”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经常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就是因为他信奉:“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立场;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从上至下,无处不是情为民所系的真实写照。

将心比心,主动理解下属的处境;推己及人,常常念及百姓的疾苦。革命前辈这种爱民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优良作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成为爱民的模范、人民心中的“自己人”。如今,有个别同志却似乎不太明白其中道理。有的往往把自己看成“贵臣”,不解实情却打官腔,夸夸其谈却脱离实际,“关爱群众”是讲得多做得少;有的在工作中则习惯于打打电话、发发信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听不到“沉默的声音”,看不清“模糊的背影”,信口开河的言辞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其结果只会是,失去群众信任,造成关系隔阂,影响团结和谐。

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惠及更多的百姓。如果都能够内守廉平之性,外存忧恤之心,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当成亲人,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更大的昂扬之气和磅礴力量。(郝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