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挂证取酬不仅违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廉洁自律相关要求,还违背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扰乱正常经济秩序。浙江省诸暨市纪委监委在治理违规挂证取酬问题专项行动中,利用大数据手段探索建立“分析研判、数据碰撞、促改促治”的全流程监督机制,助力净化优化行业生态,营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
分析研判推动靶向整治。针对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种类繁杂,持有人员基数庞大,分布于多个行业系统的特点,诸暨市纪委监委坚持全口径梳理、全流程检视、全方位排查,推动靶向整治。一是全口径梳理。专题调研全市重点领域职业资格资质“持证”现状,全面梳理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医疗、民政等18个重点部门可挂证取酬证书类型,汇总形成43项证书清单,督促部门从主体责任、制度机制、日常管理等方面深入查找制度漏洞、监管短板和廉洁风险,形成完整“底册”。二是全流程检视。聚焦实名认证、网上申请、资料上传、企业确认、部门审批等关键环节,收集证书类型、挂靠单位、企业属地等基础信息,研判分析违规挂证取酬的重点对象、挂证方式、证书用途、取酬金额等要素,为后续开展治理、划分责任提供指引。三是全方位排查。聚焦工程建设这一关键领域,督促建设部门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全面排查全市财政供养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行为,同步连接省级有关信息系统实时采集信息。
数据碰撞校准核查方向。实践中发现,近年来挂证形式趋于隐蔽,且存在明显的“行业保护”,传统核查方式发现问题能力受限。引入大数据手段,能够有效突破这一壁垒。一是构建“个性”模型。以近年来各地通报的违规挂证取酬典型案例为基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分析执业注册信息、注册单位及属地、个人工程业绩等关键字段,确定“证书注册人是否属于财政供养人员、就职单位与挂靠企业是否存在业务往来、所在岗位对挂靠企业有无管辖权限、是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4类比对规则,构建违规挂证取酬大数据监督模型。二是精准筛查核对。归集建筑从业人员、建设工程企业、建设项目工程、关键岗位人员等数据,依托上级纪委监委数字建模工具,将诸暨籍工程建设领域持证人员信息与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名单碰撞比对,发现财政供养人员疑似挂证信息90条,综合分析研判后生成预警信息50条。三是审慎分类处置。综合考虑挂证具体用途、是否履行证书相关职责、有无利用职务影响、取酬金额是否高于行业标准等因素,按照“错误挂靠信息督促纠正、挂靠本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组织核实、高度存疑线索开展调查”标准分类处置。
促改促治拧紧监管链条。违规挂证取酬禁而未绝的背后,是自律意识淡薄和监管制度缺失,必须坚持当下改和长久治“两手抓”,从根源上加以遏制。一是强化系统施治。针对案件查办及问题线索核查过程中发现的日常监管缺位、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及时向建设部门制发加强财政供养人员职业资格资质管理的监察建议书,督促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违规挂证取酬自查自纠,组织建设系统公职人员和有关企业职工填写《个人“挂证”事项自查报告表》及承诺书372份。二是强化警示教育。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督促重点领域和案件高发单位党组织梳理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违规挂证取酬典型案件,通过集中学习、问题通报、案件剖析等形式,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以案明纪筑牢党员干部思想堤坝。三是强化常态长效管理。加强与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重点领域违规挂证取酬问题长效摸排整改机制,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开展持证人员数据比对,“由证及人”筛查核实疑点数据,会商研判财政供养人员潜在违纪违法风险,切实防范违规挂证取酬问题。(何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