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纪法广角 > 交流研讨 > 正文

业务聚焦丨强化监督促进基层治理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持续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提升基层纪检监察监督质效”。基层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纪委监委立足基层实际,在精准化、协同化、长效化上持续发力,持续释放基层监督治理效能,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精准化,确保监督靶心不散。基层事务繁杂,“大水漫灌”式监督难见实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监督力量精准下沉、精准聚焦。一是实施清单管理,厘清监督边界。为推动村级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推行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制定《北流市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及流程规范指南(试行)》,绘制村级议事决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39张流程图,共7类32个具体事项,标注廉政风险点58个,形成一套村级监督工作规范,确保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将资源分配、工程建设、惠农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群众关切的事项列为监督重点,明确“必查项”,使基层监督工作有据可依、有的放矢。二是深化靶向监督,直击痛点堵点。推广“点题监督”模式,通过信访举报分析,巡察、审计反馈,大数据比对,精准锁定某一领域、某一环节的突出风险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三是科技赋能,提升监督穿透力。推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推动村级“三务”信息全要素线上公开。探索将民生资金发放、工程项目监管、集体资产变动等关键数据纳入平台实时比对预警,以数据赋能提升监督质效。

聚焦协同化,实现监督力量攥指成拳。基层监督力量相对薄弱且条块分割,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一是织密内部联动网络。建立“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整合市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室的专业优势、派驻机构的“探头”作用和镇(街道)纪(工)委的属地优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助,有效破解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题。二是畅通外部贯通渠道。主动加强与巡察机构协作,推动巡察整改与日常监督结合,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机制。如,对审计发现的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及时跟进核查,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三是激活群众监督动能。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实名举报办理反馈机制。持续扩大群众监督覆盖面,村级纪检委员每月收集民意诉求跟进监督,并及时公开监督过程和结果。创建村级民生监督网络平台,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反馈各类廉情信息。

聚焦长效化,推动监督效能持续释放。提升监督质效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巩固深化监督成果,实现标本兼治。一是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对查处的典型基层“微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入剖析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监管盲区和思想根源。及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案发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堵塞漏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二是健全常态监督制度体系。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方法,固化为制度规范。如,完善村级“三务”公开实施细则、村(社区)干部廉洁履职行为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提级监督操作办法等。三是建强基层监督“前哨”。持续深化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和履职支持,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基层监督力量能监督、敢监督、善监督,真正发挥近距离监督优势。(林长聪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