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清风 > 先锋人物 > 正文

人物丨范旭东——爱国实业家、近代中国化工业之父

他创立中国第一个精盐厂,让中国人摘掉了“食土民族”的帽子。他“抗英八年”,打造亚洲第一家掌握制碱法的企业。他建“亚洲第一大厂”,打破英德在华垄断,力压日本成远东第一。他就是爱国实业家、近代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范旭东

范旭东(1883—1945),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历任总经理、董事长,化学工业会副会长等职,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了中国联合制碱工艺,其所形成的“永久黄”团体,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私营化工生产和研究组织,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卢作孚。由此可见范旭东在中国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图为毛泽东为范旭东题写: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这四个人当中,范旭东的事业或许是最为艰难,也最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在他之前化学工业在中国是完全没有基础和传统的。因此在中国近代的企业家中,范旭东是最有勇气的一个。

范旭东是范仲淹的后裔。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范旭东出身贫寒,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和兄长范源濂寄居长沙,靠浆洗衣服和针线勉强糊口。他们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略具雏形的慈善机构供养。

兄长范源濂13岁考中了秀才,在岳麓书院读书,后来考入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和蔡锷是同窗。范源濂深受梁启超爱护,被任命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后来范源濂跟随梁启超参加了“维新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维新人士被追捕,范源濂只好逃往日本。两年后,范源濂潜回湖南,参加起义,失败后再次逃往日本,把17岁的范旭东也带往东京求学。范旭东的生活因为范源濂的缘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范旭东先在东京第六高中学习,后来后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堂学医。

据说冈山的校长酒井对他说了一句话:“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因此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就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中国第一座精盐厂:久大精盐

1911至1927年间,民族企业的崛起是一场与外资企业全面竞争的大商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洋面、洋布、洋火、洋盐、洋油(煤油)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民生市场,民族企业的“进口替代运动”便是在所有的领域内与国外公司展开一场面对面的竞争,进行一一的收复。范旭东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随即回国,立志于复兴中国的盐业。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更是群起攻伐。数百年间,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的价格,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错综的利益集团。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范旭东甚至还被军阀绑架,靠他的总长哥哥四处斡旋才被放了回来。1917年,久大精盐销出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创办亚洲第一个纯碱工厂

在精盐上取得突破后,范旭东马上又转战制碱业。

当时国人最常见的装束是粗布长袍,色彩单调,并且不耐磨。印染的布料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印染需要用碱,而碱十分昂贵。在制碱业,以氯化钠与石灰石为原料的“苏尔维法”是最先进的技术,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专利垄断,对外绝不公开。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范旭东曾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嘲弄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

一群青年科学家聚拢在范旭东周围,其中有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硕士陈调甫、上海大效机器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专业毕业生李烛尘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这是企业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团队,李烛尘日后出任共和国的食品工业部部长,侯德榜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成立。陈调甫和王小徐在范旭东的家中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石灰窑,制成一套制碱设备,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验之后,打通了工艺流程,制出9公斤合格的纯碱。

天津永利碱厂蒸吸厂房被誉为“东亚第一高楼”

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终于产出了第一批成批量的碱制品。可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批碱制品仍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英资公司发出一阵嘲笑之声。此时,4台船式煅烧炉全部烧坏,无法再用,全厂一度被迫停产,苦候数年的股东们已是失去了耐心,唯有范旭东仍然咬牙坚持。卜内门公司乘机要求与范旭东会谈,希望入股永利,范旭东以公司章程明确规定“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为理由,予以回绝。为彻底解决制碱技术问题,范旭东决定派侯德榜等技术人员赴美考察,并采购新式设备。一年多后的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再次开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其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全厂欢腾。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永利碱厂成为当时亚洲第1家、世界第31家苏尔维法碱厂。

上图为范旭东于1928年9月创办《海王》旬刊。这是范旭东创办的第一份中国企业内刊。该刊除积极提倡科学,大量介绍科学知识外,辟有《家常琐事》一栏,凡永久团体内部之事有闻必录。范旭东还奉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最早注意到“维持培养同仁的人情友谊”,永利先后兴建起了工人食堂、宿舍、职工消费合作社、运动场、图书室、附属医院、幼稚园、明星小学校等。1925年,开始实行职工三班工作制 ,成为中国企业界最早实行每日八小时工作制的工厂。

中国人的第一批化肥

1937年2月5日,范旭东创立的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工厂生产的化肥趁着春耕之际运往南京周边各地农村。永利铔厂作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化工联合企业,远远超出了我国三十年代的整体工业水平,国人把它和美国的杜邦公司相媲美,称它为“远东第一大厂”。

然而,当时的中国已处于抗日战争前夕。抗战爆发后,永利铔厂立刻停产化肥,秘密改产军火。上海沦陷后,日军逼近很快,工厂只来得及将一批最好的机床拆走,装船运往武汉和四川,剩余设备和物资全部落入敌手。日军将永利铔厂的重要设备拆卸后运往国内,安装于九洲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来生产军火。这个中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大厂就此夭折。

上图为1937年刚刚建成的永利錏厂全景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曾希望向日本索回被抢物资,但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不闻不问。公司一方面派工程师赵晏如等人到日本去交涉收回设备,一方面派员接收永利铔厂,发现设备损毁甚多。范旭东壮志未酬,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10月在重庆病逝。他去世后,侯德榜继任永利公司总经理,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费时十个月,耗资十万元将工厂的设备修复,勉强于1946年8月复工生产,但产量只有战前三分之一左右。南京解放后,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该厂,并于1958年1月将工厂改组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这个奄奄一息的“远东第一大厂”终于获得了新生。

(来源:滨海新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