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当官不干事”者必须整饬

有人说,官僚主义也是一种腐败。这说法是不是准确,或可商榷,但确定无疑的是,官僚主义不仅是一种腐朽官场文化,更是事业发展的阻碍。

有人说,当官就是干事的。这话虽然质朴,却一语中的。《说文解字》有曰:“官,吏事君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政府任职,拿国家薪俸,给百姓办事。“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怎么“干事”,很有讲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整饬作风、强化监督、治理滥权的形势下,那种颐指气使、专横独断的官僚主义确有收敛,但这几年出现的另一些情形值得注意。

有的人“出满勤,干满点”,按时上班,照点“撞钟”,但是对事业发展、百姓诉求不对视、不接触、绕开走。如,怎样对待污染环境的利税大户、怎样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怎样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怎样协调老百姓生活中复杂利益关系等,举凡复杂、敏感之事,要么转身溜号,要么往上级领导、前任班子身上推。对这类现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像是干事,绝不使劲”。

有的人对可以扬名立万的活动十分热衷,对可能拿到实惠的工作格外卖力。造势、作秀、露脸这类事,有请必到,无求不与;批钱、管物、采购、招标这类事,紧抓不放,多累都不歇。而对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工作等不容易出政绩、没有油水可图的事,兴趣不大;对环保、安全、民生的事,能推就推。对这类现象,人们称之为“不是不干事,只干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有的人整天东跑西颠,和这个套近乎、和那个拉关系,到这里说是非、到那里乱搅局。这样的人,每天上班忙忙活活,下班吃吃喝喝,热衷的是利用岗位和职权,谋升官,图好处,不干正经事。老百姓说,这样的人“不干事倒和谐稳定,一掺和准乌烟瘴气”。

类似例子,不必一一列举。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看似新现象,实则老问题”。

当下有一种说法,领导是个高危职业,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就不会有犯错误风险,干得越多越苦,犯错误的几率就越大,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才是聪明的为官之道。这种似是而非的态度消极和片面,对党的事业是一种伤害。

如果把领导看成是体面风光的职业、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能耍独断专横的威风,那绝对是一大误区。事实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职责就是为老百姓服务,衣食住行样样得操心,看病上学就业事事得关注,有时还要听得进意见、批评,受得住误解、委屈。这本来就是当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和必备素质。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时时处处都打自己的小算盘,老百姓凭什么把切身利益托付给管理者呢?如果见好处就争、见困难就躲,不敢担当、不想负责,群众为什么推举和信任这样的领导呢?如果拿着国家资源和公共权力谋私利、发横财,最终怎能躲过纪法追究?毕竟,做过的事就要负责任,欠的账必须还。

纠正官僚主义是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题中之义。据最新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情况显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2人,厅局级干部680余人,县处级干部4500余人,乡科级干部1.5万人,一般干部1.9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5.7万人。国家监委成立后,依据监察法,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在受监督之列,意味着会对更多滥用公权力者进行更加明确和严厉的问责,更表明了对不良官场文化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零容忍”的态度。

在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国家治理日益现代化、老百姓合理利益诉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做领导会更加辛苦,当官应更加自律,这一点不用怀疑。没有对“领导就是服务”的深刻体认,缺乏“人民公仆”的为政意识,“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将愈来愈难以立足。(米博华)